时间: 2025-05-08 23:0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3:06:17
千秋岁引·濯锦丰姿
作者:陈德武 〔宋代〕
濯锦丰姿,新凉台阁。
懊悔巫云太轻薄。
琵琶未诉衣衫湿,
菱花不照胭脂落。
凤凰池,鸳鸯殿,重金钥。
春色画船何处泊。
秋色丹青人难摸。
可惜风流总闲却。
此情不与人知道,
知时只恐人挠著。
碧窗前,银灯下,陪孤酌。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丰姿绰约的女子在新凉的台阁中,流露出对巫云的懊悔,觉得她太轻薄了。虽有琵琶在手,却无法诉说自己衣衫的湿润,菱花的倒影也无法映照她的胭脂。她来到凤凰池、鸳鸯殿,手握重金钥,然而春色的画船却不知停泊何处。秋色的丹青让人难以捉摸,风流的情感总是被闲逸所打扰。此情此景无人知晓,唯恐自己内心的感受被他人所打扰。在碧窗前,银灯下,她独自斟酒,伴着孤独。
陈德武,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个人情感。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千秋岁引·濯锦丰姿》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词作。通过对女子丰姿的描绘,词人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开篇用“濯锦丰姿”点明了女子的美丽,而“新凉台阁”则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暗示了一个新的开始。然而,紧接着的“懊悔巫云太轻薄”,则透露了她内心的困扰与失落,对轻浮情感的反思。
整首词在意象上非常丰富,琵琶、菱花、凤凰池、鸳鸯殿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构建出一个充满美感却又略显忧伤的环境。尤其是“春色画船何处泊”与“秋色丹青人难摸”的描写,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难以捉摸的感慨。
最后,词人以“此情不与人知道”结束,展现出一种孤独感与隐秘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凄美。
整首诗通过对女子内心情感的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深刻的孤独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懊悔巫云太轻薄”中,“轻薄”指的是什么?
词中提到的“凤凰池”象征了什么?
“此情不与人知道”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