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9:02
青龙海上观潮
梅尧臣 〔宋代〕
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
老鱼无守随上下,阁向沧洲空怨泣。
推鳞伐肉走千艘,骨节专车无大及。
几年养此膏血躯,一旦翻为渔者给。
无情之水谁可凭,将作寻常自轻入。
何时更看弄潮儿,头戴火盆来就湿。
这首诗描绘了海潮的壮观景象。诗人在海边观看潮水,潮水像百川汇聚,瞬间又像鼻子吸气般迅速退去。老鱼在水中无处可守,只能随波逐流,空对着沧洲发出悲哀的哀鸣。水面上,渔船如千艘疾驰,鱼鳞和肉身被推走,而它们的骨骼却无碍地被运送。经过几年辛苦养育的鱼,一旦被渔民捕获,便成了他们的猎物。在这些无情的水流面前,鱼又能依靠什么呢?最后,诗人希望能够再次看到那些玩弄潮水的孩子们,他们顶着火盆,嬉戏打闹,浑身湿透。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东皋,宋代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梅尧臣在海边观潮时,受到潮水壮观景象的启发,反映了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青龙海上观潮》是一首生动描绘海潮壮观与生命脆弱的诗篇,诗人通过潮水的涨落,展现了自然的无情与生命的无奈。开篇“百川倒蹙水欲立”以形象的比喻呈现了潮水的力量,接着“老鱼无守随上下”,则引入了生命的无助。鱼在潮水中无处可逃,象征着被大自然支配的命运,令人感到一丝悲凉。诗中“几年养此膏血躯,一旦翻为渔者给”,则更是揭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鱼辛苦生存的成果却在瞬间失去,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随后,诗人发出感慨,面对无情之水,鱼只能随波逐流,难以自救。而最后一句“何时更看弄潮儿”则透出一丝希望,孩子们的嬉戏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乐趣,尽管面对自然的无情,但人类依然可以找到快乐与生存的意义。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伟大,具有深远的哲理性,引人深思。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通过潮水的壮观与渔民的捕捞,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无情的自然面前生命的无奈与希望。
诗中“百川倒蹙”形容了什么现象?
A. 潮水的涨落
B. 渔民的捕鱼
C. 孩子的嬉戏
“老鱼无守随上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助
C. 自由
诗中提到的“弄潮儿”指的是:
A. 渔民
B. 孩子
C. 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