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3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33:10
《冬至》
作者:杜甫 〔唐代〕
年年至日长为客,
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
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三秦。
年年岁岁,我都像个客人一样,
忽然间,愁苦像泥潭一样压迫着人。
在江边,我的形象独自显得苍老,
天边的风俗却依然亲近。
雪后我拄着拐杖来到丹壑,
晨光中,玉器的鸣响散布在紫宸之上。
此时此刻,我的心却感到无比沉重,
迷失在何处,竟然看不见三秦的踪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风格沉郁,常以写实见长。
创作背景
《冬至》创作于杜甫晚年,他身处战乱之中,生活困顿,常感孤独与愁苦。冬至这一时节,象征着寒冷与孤寂,使得诗中情感更加深刻。
《冬至》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透出浓郁的孤独与忧愁。开篇“年年至日长为客”,道出了诗人对流亡生活的无奈与痛苦,似乎在感慨岁月无情,自己却如同游子般漂泊。第二句“忽忽穷愁泥杀人”则形象地描绘了他在困境中无法自拔的状态,愁苦犹如泥潭,令人窒息。
随后,诗人转向自然,提到“江上形容吾独老”,在江边的孤独感加深了他的苍老感。这种孤独感与“天边风俗自相亲”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外界的温情与内心的冷漠之间的矛盾。
杜甫在描写自然景色时,采用了“杖藜雪后临丹壑”的意象,令人感受到冬季的寒冷与雪后宁静的美。清晨“鸣玉朝来散紫宸”,描绘出一种美丽而又神秘的氛围,但诗人内心的痛苦却始终无法释怀。
最后两句“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故乡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孤独、思乡与岁月流逝的主题展开,表现了杜甫在艰难生活中的深刻感悟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杜甫在《冬至》中感受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失落
C. 愤怒
D. 安宁
“年年至日长为客”中的“客”指的是什么?
A. 朋友
B. 游子
C. 旅人
D. 访客
诗中提到的“三秦”代表了什么?
A. 一种植物
B. 诗人的故乡
C. 一种文化
D. 一位历史人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杜甫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