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0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08:01
次韵王适上元夜二首
作者: 苏辙 〔宋代〕
灯光欲凝不惊风,月色初睛若发蒙。
羁客不眠诗未就,游人半醉夜方中。
荒城熠耀相明灭,野水芙蓉乱白红。
知欲访僧同寂寂,应怜病懒畏烛烛。
宿雨初干试火城,端居无计伴游行。
厌看门外繁星动,想见僧窗一点明。
老罢逢春无乐事,梦回孤枕有乡情。
重因佳句思樊口,一纸家书百镒轻。
灯光似乎要凝聚在一起,但风却没有惊动;月光初现,隐隐约约如同刚刚睁开眼睛。
身在他乡的游子辗转难眠,诗句尚未完成,游人们已经醉得半昏。
荒废的城池在闪烁中显得明暗交替,野水中的芙蓉花在白色与红色间摇曳。
我知道想要去找和尚聊聊,但又可怜自己病恹恹的,不想点亮蜡烛。
宿夜的雨刚刚停下,试着点燃火堆,独自呆在这里无计可施。
厌倦了看门外繁星闪烁,想要见到和尚窗前那一缕微光。
老了之后,春天来临却没有什么乐趣,梦中回到孤独的枕头上想念故乡的情景。
再因为佳句而思念樊口(故乡),一纸家书的分量却轻如百镒。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其与兄苏轼共称“苏门兄弟”,在诗词、散文、书法上均有较高成就,尤其以散文见长。
此诗作于元宵节,表现了诗人在这个节日中的孤独感受。诗人借助灯光与月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身处异地的无奈。
苏辙的《次韵王适上元夜》通过描绘元宵夜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诗的开头以“灯光欲凝不惊风,月色初睛若发蒙”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朦胧的氛围,正如他此时的心境。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绘了游人欢聚一堂的景象,然而他却因身处他乡而感到无比孤独。
诗中“荒城熠耀相明灭,野水芙蓉乱白红”一联,通过对比荒凉的城池与野水中的芙蓉,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联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尤其是“梦回孤枕有乡情”,更是将思乡的情感推向高潮。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浓浓的乡愁与无奈,使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表达了在元宵节这一团圆的日子里,身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羁客”指的是:
A. 游客
B. 在外漂泊的人
C. 老人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的是:
A. 春天的美好
B. 对故乡的思念
C. 游玩的乐趣
“灯光欲凝不惊风”中的“凝”字意为:
A. 凝聚
B. 触动
C. 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