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张安道尚书生日》

时间: 2025-04-30 05:18:24

诗句

出入三朝望愈尊,淮阳退卧避喧烦。

崇高历遍知皆安,风俗频迁气独存。

世事直须劳旧德,归心那复厌名藩。

赤松作栏功虽切,白发忧时义所敦。

仁比高山年自保,秋逢生日喜盈门。

知公知命身无祷,聊为生灵举寿樽。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8:24

原文展示:

出入三朝望愈尊,
淮阳退卧避喧烦。
崇高历遍知皆安,
风俗频迁气独存。
世事直须劳旧德,
归心那复厌名藩。
赤松作栏功虽切,
白发忧时义所敦。
仁比高山年自保,
秋逢生日喜盈门。
知公知命身无祷,
聊为生灵举寿樽。

白话文翻译:

在三朝之间出入,地位愈加尊崇;我在淮阳退隐,避开世俗的喧嚣。经过崇高的历程,人人都知道我安好,但风俗频繁变迁,我的气节却依旧存在。世事必须依靠旧德来劳作,归心何必厌恶名声和权利。虽然赤松树的功劳很大,但我白发苍苍,忧虑时事的义务更为重要。仁德如高山般能长久自保,秋天的生日,喜庆盈满家门。知道你的人知道命运,不需要祈祷,聊为生灵举杯庆祝长寿。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朝:指三个朝代,这里可能隐喻自己的经历跨越多个朝代。
  • 淮阳:地名,指淮河流域,古代文人常以此地为隐居之处。
  • 崇高:高尚的品质或境界。
  • 风俗:社会风尚和习惯。
  • 赤松:赤松是道教中的一个神仙,象征长寿和不朽。
  • 寿樽:长寿的酒杯,表示祝寿的酒。

典故解析:

  • 赤松作栏:典出《史记》,赤松是道教的仙人,意指长生不老。这里提到赤松,强调长寿和功德的累积。
  • 白发忧时:白发象征年长,忧虑世事,强调诗人对时局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与苏轼齐名,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辙的诗歌风格清新高远,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张安道尚书生日》是苏辙为张安道庆祝生日而作,以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和对人生的感悟。此时正值宋代,政治动荡,士人对人生和世事的反思愈加深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张安道生日的祝贺,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德行和世事的独特理解。首联“出入三朝望愈尊”以张安道的地位为起点,表现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成就。接着,诗人以“淮阳退卧避喧烦”表达了对喧嚣世俗的厌倦,渴望宁静的心态。中间的几句强调了旧德的重要性,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唯有坚守品德才能自保。

后半部分,诗人以赤松作比,表达对长寿和义务的思考,指出白发苍苍的自己更应关注社会的义务。最后,诗人以“知公知命身无祷”结束,表达对张安道的祝福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朋友的祝福,也有对人生的哲思,充分体现了苏辙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入三朝望愈尊:在三个朝代中出入,地位日益尊崇。
  2. 淮阳退卧避喧烦:选择在淮阳隐居,远离世俗的喧嚣。
  3. 崇高历遍知皆安:经历了崇高的历程,大家都知道我安好。
  4. 风俗频迁气独存:尽管风俗常有变迁,我的气节依旧保持。
  5. 世事直须劳旧德:世事必须依靠旧日的德行来支撑。
  6. 归心那复厌名藩:归心似箭,何必厌倦名声和权利。
  7. 赤松作栏功虽切:赤松是道教仙人,象征长寿,功德虽大。
  8. 白发忧时义所敦:我已白发,忧虑时事的义务愈发重要。
  9. 仁比高山年自保:仁德如高山,能长久保全自身。
  10. 秋逢生日喜盈门:秋天的生日,喜庆充满家门。
  11. 知公知命身无祷:了解你的人明白命运,无需祈祷。
  12. 聊为生灵举寿樽:为众生举杯庆祝长寿。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比了个人隐居和世俗喧嚣的状态。
  • 比喻:将仁德比作高山,象征其坚固和长久。
  • 对仗:如“白发忧时义所敦,仁比高山年自保”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友人生日的祝福,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品德的坚守。诗人通过对世事的反思,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道德和内心的宁静比世俗名利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朝:象征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成就。
  • 淮阳:隐喻隐逸生活的理想地。
  • 赤松:象征长寿和道德的坚固。
  • 白发:象征年长和对时局的忧虑。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生活经历,还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安道尚书的生日祝福诗是由谁作的? A. 苏轼
    B. 苏辙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赤松”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
    C. 长寿

  3. 诗人对世事的态度是什么? A. 忧虑
    B. 漠然
    C. 厌倦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对朋友的思念与祝福,具有浓厚的人情味。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苏辙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品德和义务的思考,而苏轼则更倾向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点绛唇 其一 送春 点绛唇 春雪晴望 点绛唇 点绛唇 其十二 嘉香海棠 点绛唇禁体 天竹 点绛唇 与潘左阶夜话 点绛唇 淡红梅 点绛唇 渔舟吹笛 点绛唇(南香含笑) 点绛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赤瑕 眼疾手快 临时磨枪 函枋 斩尽杀绝 更无长物 包含谩的成语 巧言如流 风字旁的字 套餐 绳梯 赤字旁的字 克字旁的字 流连忘反 水字旁的字 八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