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史下·王荆公》

时间: 2025-08-04 11:39:03

诗句

两鸟相酬声沸天,治平重新一啼鹃。

鸳鸾鸥鹭无栖处,缄口于今三百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4 11:39:03

原文展示:

两鸟相酬声沸天,治平重新一啼鹃。
鸳鸾鸥鹭无栖处,缄口于今三百年。

白话文翻译:

两只鸟在空中鸣叫,声音震动了天空,
治国安民的局面重现时,听到了一声杜鹃的啼叫。
鸳鸯、鸥鸟和鹭鸶没有栖息之地,
至今闭口无言已经三百年。

注释:

  • 两鸟相酬声沸天:指两只鸟相互鸣叫,声音非常嘈杂,震动了天空。
  • 治平:指国家安定、政局平稳。
  • 一啼鹃:鹃,即杜鹃,常用来喻示哀鸣或时事。
  • 鸳鸾鸥鹭:鸳鸯、鸥鸟和鹭鸶,都是水鸟,象征着美好和和谐的生活。
  • 缄口于今三百年:指自古以来,正义之声被压制,至今已三百年没有发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治平”与“杜鹃”相联系,反映出历史上盛世与乱世的对比。杜鹃鸟的啼叫常常被用作时局变化的象征,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以其清新流畅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与社会变革之际,陈普通过对鸟鸣的描绘,隐喻了对于国家治平的渴望以及历史上屈辱的回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中鸟类鸣叫的描写,巧妙地结合了历史与现实。开篇的“两鸟相酬”展现了生机与活力,给人以希望的感觉。然而,随即而来的“治平重新一啼鹃”则暗示着历史的反思,杜鹃的叫声似乎在诉说着某种不安与哀愁。

“鸳鸾鸥鹭无栖处”一语,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失望。这些水鸟虽美,却没有栖息的地方,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最后一句“缄口于今三百年”,更是直指历史的沉重,仿佛在呼唤着人们对于正义与自由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深邃,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鸟相酬声沸天:展现出一种生动的场景,鸟鸣声响亮,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2. 治平重新一啼鹃:转折,提到历史的轮回,暗示着社会的动荡与对治平的渴望。
  3. 鸳鸾鸥鹭无栖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实却是无处栖息,令人感到失落。
  4. 缄口于今三百年:强调历史沉重,正义的声音被压制,呼应全诗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鸟类的鸣叫比喻人间的和谐与政治的安定。
  • 对仗:如“鸳鸾鸥鹭”与“缄口于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鸟类的情感被赋予人性,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理想的追求,揭示了在动荡中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杜鹃:象征哀鸣与历史的沧桑。
  • 鸳鸯、鸥鹭:象征美好的生活与理想的追求。

这些意象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历史的深刻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治平”指的是什么?
    A. 国家安定
    B. 经济繁荣
    C. 文化昌盛
    答案:A

  2. “缄口于今三百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望
    B. 希望
    C. 厌倦
    答案:A

  3.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山水
    B. 鸟类
    C. 花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对未来的渴望,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金丹诗四十八首 金丹诗四十八首 金丹诗四十八首 寄元规 寄林太守 浑沦庵庆成 怀鬼谷山思真洞天因咏以赠元规 后城治 恒甫以新茶战胜因咏歌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雅琴 兴毁 齒字旁的字 短篱 私视使目盲 贝字旁的字 阻山带河 云扰幅裂 满腔怒火 蠲增 疋字旁的字 为期不远 巛字旁的字 虎字头的字 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朝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