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0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03:15
蜀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
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词客题桥去,忠臣叱驭来。
卧龙同骇浪,跃马比浮埃。
已谓无妖土,那知有祸胎。
蕃兵依濮柳,蛮旆指江梅。
战后悲逢血,烧馀恨见灰。
空留犀厌怪,无复酒除灾。
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
家贫移未得,愁上望乡台。
蜀道是英灵的聚集之地,重重的山峦,蜿蜒的水流。
文人四子在此盛名远扬,开路的五丁神力无比。
词人们在桥上题写诗句,忠臣们则驾马而来。
卧龙与骇浪同在,跃马的情景如同浮埃。
本以为这儿没有妖邪的地方,哪里知道却暗藏祸胎。
蕃兵依附在濮水的柳树下,蛮族的旗帜指向江边的梅花。
战后悲哀的景象如血般刺眼,烧尽的恨意化为灰烬。
空留犀牛厌倦的怪影,再无酒水来消解灾厄。
岁月积累的怨恨如苌弘般增长,春深之际杜宇鸣叫哀怨。
家中贫困无力迁徙,愁苦在望乡台上增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雍陶,唐代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历史事件,关心国家命运,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之后,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对战争带来的伤痛的感慨,反映出他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平民苦难的同情。
《蜀中战后感事》是雍陶以深厚的历史感和悲悯情怀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蜀地的壮丽山河以及战后带来的深重哀痛,情感真挚而沉重。诗的开头以“蜀道英灵地”引入,展现出这片土地的英雄历史,接着通过“文章四子盛”与“道路五丁开”的对比,描绘出文化与军事的交织。在战争的影响下,诗人感受到的更多是无尽的悲痛与失落。尤其是“战后悲逢血,烧馀恨见灰”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对战争后果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在意象上,诗人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卧龙同骇浪”,不仅描绘了战争的冲击,也暗示了历史的无常与变迁。诗中对于忠臣与词客的描写,体现了士人的责任与使命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怀古转向伤感,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时代的敏锐感知。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蜀中战后景象的描绘,体现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无奈,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故土的思念,体现出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蜀中战后感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雍陶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卧龙”指的是?
A. 诸葛亮
B. 刘备
C. 曹操
D. 孙权
诗中“战后悲逢血”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愤怒
C. 悲痛
D. 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