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寄松江陆龟蒙处士》

时间: 2025-05-02 18:28:12

诗句

万卷功何用,徒称处士休。

闲欹太湖石,醉听洞庭秋。

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

中间欲相访,寻便阻戈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28:12

原文展示:

《寄松江陆龟蒙处士》
作者:齐己

万卷功何用,徒称处士休。
闲欹太湖石,醉听洞庭秋。
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
中间欲相访,寻便阻戈矛。

白话文翻译:

这万卷书本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名为隐士罢了。
我悠闲地倚靠在太湖的石头上,醉心于听洞庭湖的秋声。
大道究竟在谁的口中开启,诗句自然在点头间成就。
我心中想要拜访你,但途中却被戈矛阻碍了。

注释:

  • 万卷:形容书籍很多,指学识渊博。
  • 处士:隐士,指不仕于朝廷而安于隐居生活的人。
  • 闲欹:悠闲地倚靠。
  • 太湖石:太湖的石头,指自然景观。
  • 醉听:陶醉于聆听。
  • 洞庭:指洞庭湖,湖泊的声音寓意自然的宁静。
  • 道在谁开口:询问究竟何人可以传达真理。
  • 戈矛:古代兵器,象征战乱和纷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唐代诗人,字子华,号僧齐,擅长诗歌,尤其以写景抒怀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社会动荡,诗人渴望隐逸生活,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纷争的厌倦。

诗歌鉴赏:

齐己的《寄松江陆龟蒙处士》以其简练而深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纷争的厌倦。首句“万卷功何用,徒称处士休”,直接切入主题,质疑世人对学识的追求,指出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称号。接下来的“闲欹太湖石,醉听洞庭秋”,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陶醉。诗中“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体现出对真理的探寻,令人思考知识与智慧的真正来源。最后一句“中间欲相访,寻便阻戈矛”则是一种无奈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在纷扰的世俗中难以相聚的心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更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卷功何用:质疑学识的实用性,表明对名利的反思。
  2. 徒称处士休:隐士的称号并不代表真正的清净和安逸。
  3. 闲欹太湖石:描绘恬淡的生活状态,象征诗人对宁静的追求。
  4. 醉听洞庭秋:沉浸在秋日的自然之声中,享受生活的美好。
  5. 道在谁开口:探讨哲理,反映对智慧的渴望。
  6. 诗成自点头:强调灵感与自我认知的结合。
  7. 中间欲相访: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渴望交流。
  8. 寻便阻戈矛:暗示现实中的阻碍与纷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诗人的心情与境遇。
  • 对仗:如“万卷功何用,徒称处士休”,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象如“醉听”赋予人性,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反思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深刻揭示了内心的矛盾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湖石:象征自然与闲适的生活。
  • 洞庭秋:寓意秋天的宁静与思索。
  • 戈矛:象征战争与纷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齐己
    C. 杜甫
    答案:B

  2. “万卷功何用”表达了什么观点?
    A. 学识的重要性
    B. 对学识的质疑
    C.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戈矛”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象
    B. 和平
    C. 纷争与阻碍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齐己的《寄松江陆龟蒙处士》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前者更强调内心的思考与哲理,后者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齐己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雨窗 村居即事 双河晚眺 雪月争辉 仲春之日 春晓 春夕 读书 寄王微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惊心掉胆 纤悉不苟 榛烟 未足为道 肉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来附 胸无成竹 要誓 嗔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无边无际 宣写 貝字旁的字 矢字旁的字 面面俱到 立刀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