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忆过润州》

时间: 2025-07-28 15:13:19

诗句

昔年从宦干戈地,黄绶青春一鲁儒。

弓犯控弦招武旅,

剑当抽匣问狂夫。

帛书投笔封鱼腹,玄发冲冠捋虎须。

谈笑谢金何所愧,不为偷买用兵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5:13:19

原文展示:

忆过润州
作者:李绅 〔唐代〕

昔年从宦干戈地,
黄绶青春一鲁儒。
弓犯控弦招武旅,
剑当抽匣问狂夫。
帛书投笔封鱼腹,
玄发冲冠捋虎须。
谈笑谢金何所愧,
不为偷买用兵符。

白话文翻译:

回忆往年在动荡的官场中,
我年轻时佩带黄绶,志向未酬。
弓箭在手,召唤那些武将,
剑出匣子,询问那些狂妄之人。
书信投笔,封印在鱼腹中,
黑发披肩,捋起虎须。
谈笑之间,对金钱毫无愧疚,
不为偷偷买到用兵的符号。

注释:

  • 昔年:往年,过去的年代。
  • 宦干戈地:指官场动荡的地方,"宦"指做官,"干戈"指战争。
  • 黄绶:古代官员的象征,表示身份和地位。
  • 鲁儒:指儒生,鲁代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 弓犯控弦:弓箭在手,准备发射,"犯"有触犯之意。
  • 狂夫:指狂妄的人。
  • 帛书:用丝绸写的信,表示珍贵。
  • 鱼腹:古代用来藏信件的地方。
  • 玄发:黑色的头发。
  • 冲冠:形容发型高耸,气势如虹。
  • 捋虎须:比喻有气魄,勇敢。
  • 谢金:指对金钱的态度,表示不在乎。
  • 用兵符:指用来调动军队的符令。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对官场和武将的描绘,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以及诗人自身在官场中经历的困惑与挣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绅(约778年-817年),字季长,号宗悫,唐代诗人,曾任多种官职,诗风清新,语言流畅,擅长描写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绅任职于润州时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回忆和对当时动荡局势的感慨,同时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忆过润州》以怀旧的情怀,描绘了作者在动荡官场中的经历。诗中透出一种深沉的思考,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开篇“昔年从宦干戈地”直接点出背景,带有浓厚的历史感。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黄绶”与“鲁儒”,展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年轻时的理想与如今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弓犯控弦招武旅,剑当抽匣问狂夫”,这两句中,弓箭与剑的意象象征着力量与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武力与权谋。诗人在面对这些武将时,既有怀念过去的勇气,也有对未来的不安。

最后几句“谈笑谢金何所愧,不为偷买用兵符”则是对个人理想与金钱关系的深刻思考,显示出一种不屑与反叛的态度。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年从宦干戈地:回忆过去在动荡官场中的经历,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溯。
  2. 黄绶青春一鲁儒:年轻时佩戴象征官职的黄绶,表明身份地位,暗示理想未实现。
  3. 弓犯控弦招武旅:弓箭在手,召唤武士,表现出对力量的渴望与依赖。
  4. 剑当抽匣问狂夫:剑出匣子,询问狂妄之人,展现了对挑战与对话的勇气。
  5. 帛书投笔封鱼腹:用丝绸书信封印在鱼腹中,象征珍贵与秘密。
  6. 玄发冲冠捋虎须:黑发高耸,气势如虹,表现出一种豪情与自信。
  7. 谈笑谢金何所愧:面对金钱毫无愧疚,表现出对物质的超然态度。
  8. 不为偷买用兵符:不为偷买军令,体现出对权力与金钱的蔑视。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使得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烈。
  • 比喻:将“弓”和“剑”比作力量与斗争的象征。
  • 夸张:如“玄发冲冠”,夸大形象以增强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映在动荡官场中的无奈与追忆,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诗人在回首往昔的同时,表达了对物质金钱的超然态度与对理想的坚持。

意象分析:

  • 弓箭与剑:象征力量与斗争,表达了对权力的渴望与对冲突的应对。
  • 黄绶:代表官职与身份,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帛书与鱼腹:象征珍贵与秘密,表达对内心情感的珍视。
  • 玄发与虎须:表现出豪情与自信,突显个性与气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绅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黄绶”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官职
    • C. 学识
  3. 诗中“谈笑谢金”表达了什么态度?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金钱的超然
    • C. 对金钱的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绅的《忆过润州》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涉及到对历史和理想的思考,但王维更多地表达了对朋友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盼,而李绅则体现了对官场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忆,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

此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忆过润州》,并加深对李绅及其时代背景的认识。

相关查询

续𢅸 其三 染甲 冶师行 劭农篇 览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七 吴钩行 题刘阮山 夏驾石鼓辞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二 张颢刺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眼中疔,肉中刺 耳重 四库全书 滞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虎字头的字 高字旁的字 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寿满天年 问心有愧 摅光 水志 竖心旁的字 软耳朵 合律 石字旁的字 名卿巨公 一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