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0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0:19
满庭芳 于京兆府学正来彦中处觅墨
作者: 王哲 〔元代〕
毛颖归余,楮生从我,陶泓三事奇瑰。
陈玄不止,尚未得相陪。
日夜搜神定思,在何处多隐文才。
谁堪访,高明上士,唯有彦中来。
浑材。如见慧,便教磨出,云浪恢恢。
书灵任宝篆,救苦消灾。
愿使家家奉道,人人悟总免轮回。
成功行,前程路稳,同去宴蓬莱。
我归来的时光如同毛颖的回归,纸张的生长伴随着我,陶渊明的三件事是如此奇特和美好。
陈玄的思想没有停止,我还未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日夜搜寻神明,静心思考,在哪里有那些潜藏的才华呢?
谁能来访呢?只有您这位高明的士人,彦中。
如果能遇见您,便能磨练出如同慧根的才华,云浪浩瀚。
书法如灵泉汩汩,能消除苦难,解救灾祸。
愿每个家庭都能奉行道理,人人都能领悟,最终免于轮回。
愿我们成功前行,前程稳健,一同去赴蓬莱的盛宴。
作者介绍:
王哲,元代诗人,生于文化兴盛的时期,生活在京兆府,擅长诗文,以抒情和哲理见长。其诗风清新,富有哲思,常常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满庭芳》创作于王哲对生活和学问的深刻思考之际,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道德和哲理的追求。
这首诗以温文尔雅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墨迹和知识的追求,展现了他对友人彦中的敬重与期望。首句“毛颖归余,楮生从我”便带出一种归属感,暗示诗人在学习和创作中感受到的生机与希望。接下来的“陈玄不止”表达了他在追求智慧的路上,仍未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透出一丝孤独感。诗中反复提及的“隐文才”和“高明上士”,展现了他对学问的渴求与尊重,彰显出士人精神的高尚。
“书灵任宝篆,救苦消灾”则进一步突显了知识和文化的力量,诗人希望通过书法和文才来消解世间的苦难,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求。最后两句“愿使家家奉道,人人悟总免轮回”则是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领悟到道理,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达至理想的境地。
整首诗结合了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与对社会理想的思考,表现了王哲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了元代文人对道德与文化的崇尚。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在于强调知识和道德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展现了文人对文化和思想的执着追求,反映了元代士人精神的高尚。
诗词测试:
“毛颖归余”中的“归余”是指什么?
A. 回归
B. 离开
C. 迷失
诗中提到的“彦中”代表什么样的人?
A. 平庸之人
B. 高明上士
C. 书法家
诗的最后提到的“蓬莱”象征着什么?
A. 理想的境地
B. 现实生活
C. 苦难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哲的《满庭芳》与陶渊明的《饮酒》在主题上都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王哲更注重于知识的传播与道德的实践,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个人的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王哲的作品更具哲理性,而陶渊明则更重视自然美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