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4: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4:40
过鄂渚登南楼
李曾伯 〔宋代〕
壮游几度上南楼,
今度重来二十秋。
俯仰之间只犹昨,
登临何处是无愁。
好山常在世青眼,
此水如斯人白头。
老兴未阑明月上,
归欤笠泽有扁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楼的回忆和感慨。诗人多次登上南楼,而今再来已经二十年过去。仰望俯瞩之间,仿佛一切仍如昨日,登高远望,何时才没有忧愁呢?美丽的山依旧在,世人对此景常常赞叹,而这水流如斯,见证了人们的白头。兴致未减,明月高悬,归去时在笠泽乘坐扁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抒情,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其与人情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曾伯重游鄂渚时,经过多年的人生沉浮,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景物的依恋。
《过鄂渚登南楼》通过对南楼美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开篇以“壮游几度”引入,表达了诗人多次游历的经历,接着用“今度重来二十秋”突出时间的流逝,似乎隐含着对往昔青春的追忆。接下来“俯仰之间只犹昨”,将时间的流逝与瞬息万变的自然景物结合,突显了人生的无常与感伤。
“登临何处是无愁”一句,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忧愁与困惑,似乎无论身处何地,心中总是难以摆脱的忧虑。同时,诗人将美丽的山水与人们的白头相对照,体现出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增强了诗的哲理深意。
最后两句“老兴未阑明月上,归欤笠泽有扁舟”,展现了诗人在老年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明月高悬,归去时的闲适,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过去的释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李曾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美好景色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人生的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重游南楼时已过去多少年?
诗中提到的自然意象有哪些?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高处的美景与人生哲理,二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李曾伯更多的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王之涣则是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