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示法震头陀》

时间: 2025-05-04 00:40:27

诗句

头陀事众已多年,华藏无衣可得传。

劈面三拳仁义绝,陈州人出许州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40:27

原文展示:

示法震头陀
作者: 释宗演 〔宋代〕
头陀事众已多年,
华藏无衣可得传。
劈面三拳仁义绝,
陈州人出许州门。

白话文翻译:

这位头陀(修行者)已经为大众服务多年,但在华藏寺中没有衣物可以传授。
面对面地,施展出三拳,仁义之心已然断绝。
从陈州出发,走出许州的门。

注释:

  • 头陀:指一种修行者,常常以乞食为生,专注于佛教修行。
  • 华藏:华藏寺,佛教名寺,意指深藏的智慧和教义。
  • 劈面三拳:形象地描绘出一拳接一拳的力量,隐喻一种直接的教诲或冲突。
  • 仁义:指人道德标准中的仁爱和正义。
  • 陈州、许州:古代地名,可能指代某种背景或特定的社会情况。

典故解析:

  • 华藏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场所,象征着高深的教义和修行的境界。
  • 三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教导方式,强调行善与道德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释宗演,宋代僧人,擅长诗文,常以佛教思想为主题,表达对道德和修行的思考。
  • 创作背景:这一诗作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尤其是对道德沦丧的忧虑,可能是对佛教义务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开篇便指出头陀已为众人服务多年,但在华藏寺中却没有衣物可传,显示出修行者的无奈与悲哀。这种无奈不仅是对物质的缺乏,更是对精神传承的渴望。接下来的“劈面三拳仁义绝”则是诗中最具冲击力的描绘,直接表达出对当下社会道德的失望。头陀的拳头仿佛在敲打着每一个人的良知,呼唤着人们对仁义的反思。而最后一句“陈州人出许州门”则是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描绘,暗示着逃避与迷失,或许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遗憾。

整首诗在简练的文字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既表达了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也传达了对社会道德的关切,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反思与批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头陀事众已多年”:强调头陀的付出与奉献。
    • “华藏无衣可得传”:表达出对佛教教义传承的失落。
    • “劈面三拳仁义绝”:用拳头比喻对仁爱的强烈呼唤,直面冲突。
    • “陈州人出许州门”:暗示人们在社会中迷失的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教义传承比作衣物。
    • 对仗:在“劈面三拳”和“仁义绝”中形成强烈的对比。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道德缺失的反思,同时也对修行者自身的困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意象分析:

  • 头陀:象征着修行与奉献。
  • 华藏:代表着佛教的智慧与教义。
  • 拳头:象征着力量与冲突,寓意教义的传递不是温和的,而是需要激烈的冲击。
  • 地名:陈州与许州,暗示地域与社会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头陀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修行者
    • B. 官员
    • C. 商人
  2. “劈面三拳仁义绝”中的“三拳”指的是什么?

    • A. 直接的教育
    • B. 物质的缺乏
    • C. 社会的矛盾
  3. 诗中的地名“陈州”与“许州”暗示了什么?

    • A. 社会的迷失
    • B. 地理位置
    • C. 历史事件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维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都是通过直白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感受,而《示法震头陀》则更关注道德与佛教教义的传承。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词典》
  • 《佛教诗歌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清明 送吕太初法曹之许田 哀故文节公 送梅学密赴并州 春帖子词·夫人阁十首 春晏病体少悰退卧北斋有寄 寄令狐揆二首 早秋夜坐 春帖子词·皇帝阁十二首 湖上二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银样镴枪头 言字旁的字 車字旁的字 研精竭虑 强龙不压地头蛇 邪志 黽字旁的字 扇拂 栏笼 虎字头的字 三六九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虫字旁的字 人死留名 旷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