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谒墓五首》

时间: 2025-04-30 18:08:41

诗句

庵里僧应行脚去,龛中佛也为眉嚬。

炎炎昔有□□者,寂寂今无上冢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8:41

原文展示:

庵里僧应行脚去,龛中佛也为眉嚬。
炎炎昔有者,寂寂今无上冢人。

白话文翻译:

寺庙里的僧人应该出行了,龛里的佛像也似乎在皱眉。昔日的繁华如今已成寂寞,曾经的伟大人物如今都无声无息地埋葬在高冢之中。

注释:

  • 庵里:指寺庙或隐居的地方。
  • :和尚,佛教徒。
  • :应该,必定。
  • 行脚去:出门行走,通常指僧人外出游历讲经。
  • :佛像的供奉台。
  • 眉嚬:皱眉,表示忧虑或不安。
  • 炎炎:形容热烈或繁盛的样子。
  • :以前,昔日。
  • 寂寂:形容寂静、冷清。
  • 上冢人:指已故的人,埋葬在高冢中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龛中佛”可以象征信仰与内心的宁静,而“行脚去”的僧人则暗示出世的修行生活。古代文人常通过佛教意象来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仲华,号白云山人,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歌多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著称,作品中常反映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动荡的南宋时期写成,诗人通过对亡者的追忆和对往事的感慨,表达了对盛衰变化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谒墓五首》中的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寺庙场景,僧人在行脚,佛像似乎也感受到世事变化而愁眉不展,这种对比既反映了宗教的宁静与世俗的动荡,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接下来的“炎炎昔有者,寂寂今无”则将人世的繁荣与萧条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时光流逝的无情,深刻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感慨与思考,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悲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庵里僧应行脚去”:描绘了一个出家人的生活,暗示他即将踏上旅途,象征着对外界的探索。
    • “龛中佛也为眉嚬”:佛像虽静,但其表情却显得忧愁,暗示对世事的关注。
    • “炎炎昔有者”:昔日的繁华与成功,表现出一种怀旧的情感。
    • “寂寂今无上冢人”:如今的冷清与无声,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惋惜。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炎炎”和“寂寂”的对比,突显出时光的流逝。
    • 拟人:佛像皱眉,使得静物有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情色彩。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历史、生命无常的感慨,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

意象分析:

  • 寺庙:象征着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 僧人:代表着修行与对世俗的超脱。
  • 佛像:象征着智慧与永恒,但此处却显示出忧虑。
  • 高冢:象征着历史人物的逝去与无声,反映出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庵里僧应行脚去”的意思是: A. 僧人要留在寺庙
      B. 僧人即将出行
      C. 僧人正在打坐

    2. “炎炎昔有者,寂寂今无”的意思是: A. 过去繁华,现今冷清
      B. 现在繁华,过去冷清
      C. 过去与现在一样

    3. 诗中提到的“龛中佛也为眉嚬”意在表达: A. 佛像开心
      B. 佛像忧虑
      C. 佛像无所谓

  •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登高》
  •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刘克庄的诗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感慨,而李白则通过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的结合,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两者都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但风格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寿婺源补斋潘先生 王官谷十咏 其三 休休亭 病起见菊 鞍子岭 东归 纯白禅人求颂 去年今日诗 其三 水调歌头 丙辰九日,从猎涿水道中 敬次叔父适庵先生六观图韵六首 其二 涌泉寺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别具肺肠 批隙导窾 丶字旁的字 运筹决胜 蓬藋 相容 玮器 骄暗 里字旁的字 包含橹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讼的成语 风幔 鸟字旁的字 含宫咀徵 蚁斗蜗争 火字旁的字 竖心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