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檄》

时间: 2025-05-06 02:30:47

诗句

羽檄本宣明,由来□木声。

联翩至汉国,迢递入燕营。

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

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0:47

原文展示

羽檄本宣明,由来木声。
联翩至汉国,迢递入燕营。
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
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羽檄原本是用来宣告明白事情的,起源于木声的传达。羽檄飞快地传到汉国,漫漫地送入燕营。毛义带着信件前往,张仪则携着璧玉出行。虽然曹风的名声开始显著,但陈草却是初次被人知晓。

注释

  • 羽檄:古代用竹木做成的信件,常用于军事传递命令。
  • 木声:指用木制的工具发出的声音,这里比喻书信的传达。
  • 联翩:形容信件接连不断地到达。
  • 毛义:指毛义,历史人物,曾为汉国的使者。
  • 张仪:著名的外交家,曾为秦国服务,擅长用璧玉作为外交工具。
  • 曹风:指曹操的风范或声望。
  • 陈草:在这里指一种草,象征未被广泛认知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峤(约 772—842),字少游,号白云山人,唐代诗人,文学风格清新、婉约。他的诗作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等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通过羽檄传递的意象,反映出信息传递的急迫与重要性,同时也隐喻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诗歌鉴赏

李峤的《檄》在形式上看似简洁,但其内涵丰富,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历史和政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羽檄这一意象,展现了信息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羽檄本身象征着决策与指令的传递,而其“由来木声”的说法,暗示了古代通信的原始性质和不易。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毛义和张仪,分别代表了汉国与燕国的外交策略。毛义的“持书去”与张仪的“韫璧行”,不仅是对古代使者角色的描绘,更是对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映。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曹风”和“陈草”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曹风的名声已经显著,而陈草却仍在默默无闻中等待被认识。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无情,也反映了个人努力与命运的不可预测。

整首诗在主题上探讨了信息、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羽檄本宣明:强调羽檄的功能是传达信息。
    • 由来木声:回溯信息传播的古老方式。
    • 联翩至汉国:描绘信息的迅速传播。
    • 迢递入燕营:传达信息的艰难与远距离。
    • 毛义持书去:介绍历史人物,突显其使命感。
    • 张仪韫璧行:进一步强调外交的重要性。
    • 曹风虽觉愈:暗示名声的增长。
    • 陈草始知名:隐喻新事物的出现与认知的慢。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联翩至汉国,迢递入燕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羽檄作为信息的象征,体现了古代战争与外交的紧迫性。
  • 主题思想: 作品主要探讨信息传递在历史与战争中的重要性,反映了个人与国家、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出一种对政治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羽檄:象征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体现古代战争中命令的急迫性。
  • 木声:代表古代传播方式的原始与简陋。
  • 曹风:象征着名望与权力。
  • 陈草:隐喻未知与被忽视的事物,反映历史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羽檄在诗中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A. 战斗
    B. 传递信息
    C. 娱乐

  2. 诗中提到的毛义和张仪分别代表哪个国家? A. 汉国和燕国
    B. 秦国和汉国
    C. 楚国和赵国

  3. “曹风虽觉愈”中“觉愈”是什么意思?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峤的《檄》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但李峤的侧重在信息传播与外交,而杜甫则更关注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峤诗集》

相关查询

夜游宫 坤成节 武陵春 逢故人 蝶恋花(送茶) 顷刘子先学士守姑苏尝寄洞庭春酒得为西湖十 粉蝶儿·雪遍梅花 送参寥游京师 仲夏月夜怀陈西安 对雪作诗未竟曹使君寄声招饮因成篇以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诘盗 出乖弄丑 隶字旁的字 犬字旁的字 搓手顿足 令胤 墨册 黍字旁的字 欠字旁的字 包含竹的词语有哪些 鹿字旁的字 碟机 怏怏不悦 依阿取容 百花生日 抛撇 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