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0:47
羽檄本宣明,由来木声。
联翩至汉国,迢递入燕营。
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
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
这首诗的意思是,羽檄原本是用来宣告明白事情的,起源于木声的传达。羽檄飞快地传到汉国,漫漫地送入燕营。毛义带着信件前往,张仪则携着璧玉出行。虽然曹风的名声开始显著,但陈草却是初次被人知晓。
作者介绍:李峤(约 772—842),字少游,号白云山人,唐代诗人,文学风格清新、婉约。他的诗作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等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通过羽檄传递的意象,反映出信息传递的急迫与重要性,同时也隐喻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李峤的《檄》在形式上看似简洁,但其内涵丰富,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历史和政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羽檄这一意象,展现了信息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羽檄本身象征着决策与指令的传递,而其“由来木声”的说法,暗示了古代通信的原始性质和不易。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毛义和张仪,分别代表了汉国与燕国的外交策略。毛义的“持书去”与张仪的“韫璧行”,不仅是对古代使者角色的描绘,更是对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映。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曹风”和“陈草”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曹风的名声已经显著,而陈草却仍在默默无闻中等待被认识。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无情,也反映了个人努力与命运的不可预测。
整首诗在主题上探讨了信息、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作品主要探讨信息传递在历史与战争中的重要性,反映了个人与国家、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出一种对政治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羽檄在诗中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A. 战斗
B. 传递信息
C. 娱乐
诗中提到的毛义和张仪分别代表哪个国家?
A. 汉国和燕国
B. 秦国和汉国
C. 楚国和赵国
“曹风虽觉愈”中“觉愈”是什么意思?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