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1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18:23
春在梅边动,寒从月外来。
贫於萤不暖,心与烛俱灰。
此草悠悠著,从谁细细开。
病来更忧患,泪尽只余哀。
春天在梅花旁悄然生长,寒气从月亮外飘来。
我比萤火虫更贫乏,无法感受到温暖,心情与蜡烛一样暗淡无光。
这草长得悠然自得,究竟是从谁的手中细心呵护而开。
病痛来袭,更加忧虑烦恼,眼泪都流尽了,只剩下无尽的哀伤。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表现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细腻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身处战乱和人生病痛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春天和寒冷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描绘了春天与寒冷的对立,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感受。梅花的生长似乎在提醒诗人春天的希望,而寒气的侵袭则让他感受到无尽的孤寂。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萤火虫和蜡烛的比较,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无助和失落,暗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与失望。
最后两句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痛苦:草的生长与自己病痛的忧患形成鲜明对比,生与死、希望与失落交织在一起。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深沉厚重,既有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寒冷孤独中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揭示了人生的苦痛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失落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春在梅边动”描绘了什么意象?
诗人将心情比作哪种物品?
“泪尽只余哀”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