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3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30:28
春有儿孙夏有朋,月中寒影雨中声。腊晴销尽一园雪,为底林间雪不晴。
春天有儿孙相伴,夏天有朋友相聚。月亮下的寒影与雨中的声音交织。腊月晴天的雪已融尽,为什么林间的雪却不见晴天的影子呢?
本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提到的“腊晴”和“雪”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感受相关,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尤为细致。杨万里在诗歌中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
《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芦苇林》是在杨万里与友人聚会时所作,描绘了园亭的自然景观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切体悟。
本诗通过描绘春夏的家庭团聚与朋友相聚,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美。首句“春有儿孙夏有朋”用简单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社交愉悦,表现了诗人对人生乐事的珍惜。接下来的“月中寒影雨中声”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意境,音乐般的雨声与月光下的寒影相互交织,仿佛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
最后两句“腊晴销尽一园雪,为底林间雪不晴”更是引人深思。腊月的雪融化了,但林中的雪却依旧存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神秘,或许也暗示着生活中难以解开的困惑与矛盾。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既有温暖,又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和思考,体现了诗人在生活中的感悟和哲理。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家庭、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变化的思考。整首诗在轻松中透着深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活哲学。
诗中的“儿孙”指的是: A. 朋友 B. 子孙 C. 亲戚
“腊晴”指的是哪个季节的晴天? A. 春 B. 夏 C. 冬
诗中提到的“雪”象征着: A. 快乐 B. 忧伤 C. 时间的流逝
比较杨万里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但杨万里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