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0:50
四月十三日度鄱阳湖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泊舟番君湖,风雨至夜半。
求济敢自必,苟安固所愿。
孤愁知无益,暂忍复永叹。
夜久忽自睡,倦极不知且。
舟人呼我起,顺风不容缓。
半篙已湖心,一叶恰镜面。
仰见云衣开,侧视帆腹满。
天如琉璃锺,下覆水晶碗。
波光金汁泻,日影银柱贯。
康山杯中蛭,庐阜帆前幔。
豁然地无蒂,渺若海不岸。
是身若虚空,御气游汗漫。
初忧触危涛,不意拾奇观。
近岁六暄凉,此水三往返。
未涉每不宁,既济辄复玩。
游倦当自归,非为猿鹤怨。
我停泊在番君湖上,风雨在夜半时分来临。
想要渡过湖水,心中却不敢奢望,只希望能平安渡过。
孤独的忧愁知道没有用处,只能暂时忍耐,心中长叹不已。
夜深了,我忽然感到困倦,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舟夫叫我起床,顺风不容我再耽搁。
划了一半的篙,正好到了湖的中心,船身如同镜面一般光滑。
仰头看到云彩如衣袍般打开,侧眼看帆腹已充满风。
天空如琉璃钟般清澈,下面覆盖着水晶般的湖面。
波光如金汁般洒落,日影像银柱一样穿透。
康山如杯中之蛭,庐阜如帆前的幔帐。
视野豁然开阔,没有边际,如同大海一般无岸。
我的身体似乎如虚空,任凭气息自在游荡。
最初担忧撞上险涛,没想到却意外见到了奇观。
近年天气既热又凉,这湖水我已经来往三次。
未曾渡过时总是心神不宁,渡过后又再一次玩味其中。
游玩疲倦后我该回去,并不是因为猿鹤的怨恨。
本诗虽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猿鹤”常用于表达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晚号翰海。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杨万里的诗歌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四月十三日度鄱阳湖》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和个人困扰之时,杨万里在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人生的哲理,通过描绘湖上景色,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四月十三日度鄱阳湖》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在舟中经过鄱阳湖,经历了风雨的考验,透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湖面如镜的平静与天空的广阔。诗的开头部分,诗人通过“孤愁知无益,暂忍复永叹”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无奈,这种情感在湖上孤舟的环境中得以充分体现。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逐渐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仰望云彩、侧视帆腹,感受到自然的宽广与生命的自由。诗中的“天如琉璃锺,下覆水晶碗”,用精妙的比喻描绘出湖水的透明与天空的清澈,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同时,诗人对光影变化的细致观察,展现出丰富而生动的自然景象。
最后,诗人虽然感受到游玩的疲惫,但并未因此而怨恨,反而以“游倦当自归,非为猿鹤怨”来总结,表现了对人生的洒脱与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在描写与抒情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鄱阳湖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在孤独与烦忧中发现美好与自由的心路历程。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番君湖”是指哪个湖?
填空题:诗中提到“舟人呼我起,顺风不容__”。
判断题: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对风雨的恐惧。(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相比,杨万里的《四月十三日度鄱阳湖》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奔放的情感表达。两者各有风格,但都在自然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杨万里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