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6:42
一代功名醉,斯人尚独醒。
风霜寒惨淡,松柏后凋零。
岁晚虚前席,天涯作使星。
百城同缓带,列校听横经。
汲直非刀笔,山翁识宁馨。
愁思理前语,祠下柳阴庭。
这一代的功名让我陶醉,而他却依然清醒。
风霜交加,景色寒冷而惨淡,松柏也在凋零。
岁末时节,空荡荡的前席,仿佛天涯遥远如使者的星星。
百城如同缓带,校场里听着横经的声音。
汲取真理并非依赖刀笔,山中的老翁识得宁馨的芬芳。
愁思纷乱,理清前言后语,在祠堂的柳阴下静思。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田,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风受到苏轼的影响,崇尚自然,追求个性,作品中常有深厚的哲理思考。
《和范廉》写于诗人对同龄人范廉的钦佩与惋惜之情,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在功名与理想的追求中,诗人对个人境遇的自省与哲理的探索。
《和范廉》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作,黄庭坚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及对人生态度的探讨,表达了对清醒与陶醉的思考。诗中开篇即点明功名的幻影与现实的冷酷,风霜的惨淡与松柏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生命与时间的无情流逝。
在描绘岁末之时,诗人感受到空荡的前席,象征着对过往机会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在此背景下,诗人又提到“百城同缓带”,不仅仅是对地理的描绘,更是内心的惆怅与对理想的追求。通过“汲直非刀笔”的哲思,诗人揭示出理想的获得并非依靠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理解。
整首诗通过意象的交替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在读者心中留下深远的回响,促使人们反思自身的追求与价值观。
一代功名醉,斯人尚独醒。
描述诗人对功名的陶醉,同时强调范廉的清醒,暗示对功名的追求可能是一种迷失。
风霜寒惨淡,松柏后凋零。
借助风霜的惨淡映射内心的孤独,松柏的凋零象征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严酷。
岁晚虚前席,天涯作使星。
反映岁末的空虚感,天涯星斗比喻远方的理想与无法触及的目标。
百城同缓带,列校听横经。
描绘广阔的社会环境,校场上的学习与竞争,暗含对理想的追求。
汲直非刀笔,山翁识宁馨。
强调真理的获取在于内心的感悟而非外在的工具,山翁象征智慧与宁静。
愁思理前语,祠下柳阴庭。
诗人沉思于往事与未来的愁思,柳阴庭院营造出一种静谧与思考的氛围。
整首诗表达了对功名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黄庭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对社会的批判,提倡一种超脱于名利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斯人”指的是谁?
“岁晚虚前席”中的“虚”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汲直非刀笔”强调什么?
可以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的作品强调对人生的豪情与激情,而黄庭坚的《和范廉》则更加内省与沉思。两者虽然都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