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化毡颂》

时间: 2025-05-04 05:20:50

诗句

夺却群生夏衣,成得衲僧卧具。

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

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

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20:50

原文展示:

夺却群生夏衣,成得衲僧卧具。
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
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
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将世间众生的夏衣夺去,换成僧人的卧具。为了这个事业,众生在茫茫大海中追寻,因此才有了争夺与给予。三百四百只野狐的队伍中,偶尔有一两只是不安于眠。十方虚空中满是杂乱的碎片,难道不应该打破那贪婪的皮袋吗?

注释:

  • 夺却:夺去,抢走。
  • 群生:众生,指所有生物。
  • 衲僧:穿着僧衣的和尚,佛教出家人。
  • 卧具:睡觉用的工具或垫子。
  • 业识:业力和识别,佛教用语,指因果和意识。
  • 茫茫:无边无际,形容范围广阔。
  • 悭皮袋:贪婪的皮袋,象征贪心。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野狐”,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狡猾和不安宁的性格,与佛教教义中的众生苦难相呼应。诗中提到的“十方虚空”则是佛教中描述宇宙的一个概念,寓意无限广阔的空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世俗贪婪的批判,表达了对出家人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化毡颂》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中以夺取和给予的对比,表现出世间万物的无常与变化,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心灵的空虚和不安。黄庭坚通过“野狐队”的意象,暗示了众生在世俗中追逐欲望的盲目与无助。“十方虚空”不仅表现了宇宙的广阔,还暗含了人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无数烦恼与困扰。最后的“打破悭皮袋”则是对贪婪的控诉,暗示人应当摆脱物欲的束缚,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夺却群生夏衣,成得衲僧卧具。”:夺去众生的夏衣,换成僧人的卧具,暗示放弃世俗之物,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 “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为了这个事业,众生在茫茫大海中追寻,强调因果关系。
    • “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众生的迷惘与不安。
    • “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呼唤人们关注内心,而非外物。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比如“悭皮袋”象征贪婪。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们在物质追求中的迷失,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 野狐:代表狡诈与不安的生灵,象征世俗中的烦扰。
  • 虚空:代表无限的宇宙,暗示人类的渺小与无力。
  • 悭皮袋:象征贪婪与物欲的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夺却群生夏衣”中的“夺却”是什么意思?

    • A. 给予
    • B. 抢走
    • C. 交换
    • D. 忽视
  2. 诗中提到的“野狐”象征什么?

    • A. 纯真
    • B. 贪婪
    • C. 狡猾与不安
    • D. 智慧

答案: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对自然的向往。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探讨生命的无常。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的《化毡颂》与王维的《鹿柴》均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但黄庭坚更加强调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黄庭坚研究》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陕下厉玄侍御宅五题。垂钓亭 陕下厉玄侍御宅五题。濯缨溪 杏溪十首。杏水 杏溪十首。望江峰 游河桥晓望 游阳河岸 游谢公亭 游杏溪兰若 春日游慈恩寺 过天津桥晴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十步之泽,必有芳草 里弦 反经行权 歪嘴和尚 雨字头的字 殳字旁的字 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振策 入幕之宾 厌故喜新 羽字旁的字 茶钱 玉石同焚 口字旁的字 見字旁的字 伉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