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怪石》

时间: 2025-07-27 11:37:23

诗句

济胜初无具,搜奇只此间。

飞来太湖石,坐我洞庭山。

面面成窗户,峰峰出髻鬟。

寓居端欠此,颇欲载之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1:37:23

原文展示: 怪石 曾几 〔宋代〕 济胜初无具,搜奇只此间。 飞来太湖石,坐我洞庭山。 面面成窗户,峰峰出髻鬟。 寓居端欠此,颇欲载之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初次准备攀登胜景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装备,只是在这里寻找奇异的景物。飞来的太湖石,仿佛坐在我的洞庭山上。每一面都像窗户一样,山峰则像发髻一样突出。居住的地方正缺少这样的景致,我非常想把它带回家。

注释:

  • 济胜:指攀登胜景。
  • 搜奇:寻找奇异的景物。
  • 太湖石:一种产于太湖地区的奇石,以其形态奇特著称。
  • 洞庭山:指太湖中的岛屿,这里用作比喻。
  • 面面成窗户:形容石头多孔,像窗户一样。
  • 峰峰出髻鬟:形容山峰像女子的发髻一样突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1084-1166),字子舆,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寻找奇石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其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或居住在太湖附近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奇石的喜爱和对自然景观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太湖石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奇石的独特感受。诗中“飞来太湖石,坐我洞庭山”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湖石比作坐着的洞庭山,形象生动。后两句“面面成窗户,峰峰出髻鬟”则进一步以窗户和发髻来比喻石头的形态,展现了石头的多孔和山峰的突出,形象鲜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济胜初无具,搜奇只此间:作者初次准备攀登胜景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装备,只是在这里寻找奇异的景物。
  2. 飞来太湖石,坐我洞庭山:飞来的太湖石,仿佛坐在我的洞庭山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 面面成窗户,峰峰出髻鬟:每一面都像窗户一样,山峰则像发髻一样突出,形象地描绘了石头的形态。
  4. 寓居端欠此,颇欲载之还:居住的地方正缺少这样的景致,我非常想把它带回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喜爱。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飞来太湖石,坐我洞庭山”,将太湖石拟人化,形象生动。
  • 比喻:如“面面成窗户,峰峰出髻鬟”,用窗户和发髻来比喻石头的形态,形象鲜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奇石的喜爱和对自然景观的向往。通过描绘太湖石的奇特形态,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湖石:象征着自然奇石的奇特和美丽。
  • 洞庭山:象征着自然景观的壮丽和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飞来太湖石,坐我洞庭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2. 诗中“面面成窗户,峰峰出髻鬟”用什么来比喻石头的形态? A. 窗户和发髻 B. 山峰和洞穴 C. 树木和花草
  3.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表达对自然奇石的喜爱 B. 表达对自然景观的向往 C. 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石钟山记》:描绘了对奇石的欣赏和探索。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探索。

诗词对比:

  • 苏轼《石钟山记》与曾几《怪石》:两者都表达了对奇石的欣赏和探索,但苏轼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几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苏轼诗选》:收录了苏轼的诗作,可以与曾几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反义词: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河传(二之一) 高邮舟居对雪 失调名 感兴六首 其四 留别王掾元胥 怀寄寇元弼王文举十首 其二 过碧芦轩 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 怀寄周元翁十首之 忆秦娥(三之一) 招寇元弼兼呈白云庄张隐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矛盾律 气焰嚣张 轻傜薄赋 等而下之 撼地摇天 什伍东西 斤字旁的字 鼓字旁的字 一字旁的字 美疢不如恶石 包含普的成语 残民害物 包含岑的词语有哪些 凵字底的字 蓬户桑枢 咱个 田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