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2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5:15
题芗林
作者: 徐照 〔宋代〕
只为登山远,当门叠石为。
人来嗟故迹,景胜入名诗。
立鹤高过槛,欹花半在池。
百年庭际木,新长挂冠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登山远足的向往,山门前堆叠的石头引人驻足。人们来到这里,不禁感叹往日的遗迹。美丽的景色也成为了名诗的题材。高高的仙鹤立在栅栏上,倾斜的花朵半开在池塘里。庭院中的树木在经历了百年后,重新长出了挂着花冠的枝条。
此诗涉及了“登山”和“名诗”概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诗歌的热爱。诗中提到的“立鹤”与“欹花”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超然物外、寄情于自然的情怀。
作者介绍:徐照,字子暄,宋代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作品多关注自然和人生,风格清新而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徐照对山林自然的感悟之际,表达了他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题芗林》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情感。开头两句“只为登山远,当门叠石为”,直接展示了诗人登山的动机与环境的设定。山门前的石叠似乎暗示着攀登的艰难,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驻足,增添了探索的趣味。
接下来的“人来嗟故迹,景胜入名诗”,描绘了游人对古迹的感叹与对美景的赞美,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人通过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人们的情感共鸣。
最后两句“立鹤高过槛,欹花半在池”,进一步深化了自然意象的应用。仙鹤的高立象征着超然的精神境界,而倾斜的花朵则传达出一种随性与自然的美。整首诗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深切联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立鹤”赋予了仙鹤以人的特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热爱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叠石”指的是什么?
“人来嗟故迹”中,游人对什么感到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