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二月十四日至越州置酒泛湖欲往诸刹风作不能前》

时间: 2025-04-23 20:12:03

诗句

青山定厌俗人游,萝帐云屏到即收。

更欲凌波访幽刹,疾风已戒早回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0:12:03

原文展示:

二月十四日至越州置酒泛湖欲往诸刹风作不能前
青山定厌俗人游,萝帐云屏到即收。
更欲凌波访幽刹,疾风已戒早回舟。

白话文翻译:

在二月十四日,我到越州准备在湖上饮酒,想去各个寺庙游览,但风起了,无法前行。青山似乎厌倦了世俗人的游玩,遮帘和云屏一到就被收起。更想踏波而去探访幽静的寺庙,然而疾风已令我早早回舟。

注释:

  • 二月十四日:指农历二月的第十四天。
  • 越州:古地名,今浙江省,因风景优美而闻名。
  • 置酒:设宴或饮酒的意思。
  • 泛湖:在湖面上漂荡或游玩。
  • 凌波:踏水而行的意思,多用于形容轻盈的步态。
  • 幽刹:指幽静的寺庙。

典故解析:

“青山定厌俗人游”中的“青山”象征着自然的高洁与静谧,反映出诗人对世俗游玩的厌倦与对宁静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幽刹”,则寓意着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境地,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代表着对心灵归宿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北宋著名词人,精于词曲创作。周邦彦的词风格婉约而沉静,常表现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周邦彦的晚年,正值其人生哲思的高峰期,诗人可能因世事烦扰而向往自然的宁静,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动荡、个人心境变化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风作不能前”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在前往越州游览的途中因风而不得不折返的无奈。青山的厌倦与萝帐的消失,象征着对浮华世事的失望,诗人内心渴望追求更为纯粹的生活。诗中提到的“幽刹”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内心宁静的渴求。

诗词中“疾风已戒早回舟”的情景描绘,展现了自然力量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出深厚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及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月十四日至越州置酒泛湖欲往诸刹风作不能前”:诗人计划在湖上饮酒游览,但因风而无法前行,暗示人生的无常。
  • “青山定厌俗人游”:青山象征着高洁与超脱,表达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萝帐云屏到即收”:描绘出游览的短暂与无奈,暗示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现实的阻碍。
  • “更欲凌波访幽刹,疾风已戒早回舟”: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宁静生活的渴望,但最终因风的阻碍而不得不放弃。

修辞手法

  • 比喻:青山、云屏等自然元素比喻诗人的心境。
  • 对仗:如“置酒泛湖”与“凌波访幽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高洁与宁静,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萝帐云屏: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短暂。
  • 幽刹:代表理想的归宿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幽刹”指的是什么? A. 寺庙
    B. 酒馆
    C. 学校

  2. 诗人因何原因未能如愿游玩? A. 身体不适
    B. 风起
    C. 下雨

  3. 诗中的“青山”象征什么? A. 富贵
    B. 高洁与宁静
    C. 热闹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周邦彦的《二月十四日至越州置酒泛湖欲往诸刹风作不能前》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世俗的厌倦,但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放之气,而周邦彦则显得更加细腻与沉静,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周邦彦词研究》

相关查询

菩萨蛮 菩萨蛮 菩萨蛮 菩萨蛮八首 其六 秋怨 菩萨蛮 其二 春昼 菩萨蛮 甲申清明 菩萨蛮 其二 菩萨蛮 其五 菩萨蛮 菩萨蛮 其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妾的词语有哪些 三撇旁的字 筮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丿字旁的字 边职 包含葱的词语有哪些 反文旁的字 引古喻今 一献三酬 飞灾横祸 蹑足潜踪 衣字旁的字 蝇营 片字旁的字 本种 难作于易 悬珠编贝 淮南铁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