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秋笛》

时间: 2025-04-30 21:59:38

诗句

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

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

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

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59:38

诗词名称: 秋笛

作者: 杜甫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
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
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
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

白话文翻译:

清商的乐声快要结束了,奏出的曲子让人感到心痛,仿佛沾染了鲜血。
想起过去的悲伤,征战归来的人的白骨如同归家。
相遇时恐怕会过于伤感,所以故意让声音微弱。
不见天边秋云的动静,只有悲风轻轻吹拂着。

注释:

  • 清商: 古代一种清雅的乐器,象征高洁的音乐。
  • 欲尽奏: 快要结束演奏。
  • 苦血沾衣: 形容音乐带来的悲伤与痛苦,仿佛血迹沾染了衣服。
  • 伤心极: 极度悲伤。
  • 征人白骨: 指在外征战的人,归来时只剩下白骨,暗指战争的残酷。
  • 相逢恐恨过: 相遇时惧怕因过于悲伤而互相怨恨。
  • 发声微: 故意让声音变得微弱。
  • 秋云动: 秋天的云彩,象征秋天的景象。
  • 悲风稍稍飞: 悲伤的风轻轻吹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生活在动乱的时代,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沉郁,常常关注社会民生,反映战争带来的苦难。

创作背景:

《秋笛》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战乱中目睹了生灵涂炭的惨状,感受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深重影响。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战争带来痛苦的深切思考和忧虑。

诗歌鉴赏:

《秋笛》以清商的乐声开篇,乐声的消逝引发了诗人对战争苦难的感慨。第一句中的“清商欲尽奏”不仅仅是音乐的结束,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接下来的“奏苦血沾衣”,则将乐声与鲜血相连,暗示了在战乱中的凄凉与无奈。诗人通过“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战争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创伤,还有精神的折磨。“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则揭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时的复杂心情,既有重逢的喜悦,又有对往昔的伤感,因此故意使声音微弱,表达心中的哀痛与惆怅。最后一句“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展现出一种无奈与绝望的情感。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反映了杜甫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商欲尽奏: 开篇点出音乐的临近结束,暗示一种即将消逝的美好。
  2. 奏苦血沾衣: 通过苦涩的音乐,表达内心的痛苦,音乐与血的交融象征着战争的无情。
  3. 他日伤心极: 未来的忧虑,伤痛深入心灵。
  4. 征人白骨归: 战争带来的残酷,征战归来的不仅是士兵,还有他们的亡魂。
  5. 相逢恐恨过: 朋友重逢却因悲伤而感到怨恨,复杂的人际情感。
  6. 故作发声微: 故意让声音微弱,体现了内心的伤痛与无奈。
  7. 不见秋云动: 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
  8. 悲风稍稍飞: 轻柔的悲风,似乎在诉说着内心的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清商的乐声比作即将消逝的美好,增添了哀愁的气氛。
  • 对仗: 全诗在句式上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 “悲风稍稍飞”赋予了风以情感,使自然景象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音乐与自然景象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切反思与对人世无常的感慨。主题围绕着人道主义关怀,彰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苦难的深切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商: 象征高雅与悲伤的音乐,带有哀伤的情感色彩。
  • 白骨: 代表战死者的无情与残酷,揭示战争的惨烈。
  • 秋云: 秋天的云彩,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悲风: 赋予风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氛围和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清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酒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舞蹈
    d) 一种诗歌

  2. “征人白骨归”中的“白骨”指的是什么? a) 归来的士兵
    b) 战争的惨状
    c) 诗人的朋友
    d) 动物的尸体

  3.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哀伤
    c) 愤怒
    d) 快乐

答案:

  1. b) 一种乐器
  2. b) 战争的惨状
  3. b) 哀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杜甫的《秋笛》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探讨了孤独与感伤。李白通过酒与月亮表达对人生的洒脱,而杜甫则通过音乐与自然的描写,强调战争的痛苦与人间的悲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下的深切思考。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品读》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澄碧堂 赵文敏书洛神赋 韩左军马图卷 题海岳后人烟峦晓景图 墨兰 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 题龙阳县青草湖 送日本使还 送李补阙归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刊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建之底的字 豕字旁的字 麦字旁的字 诸葛亮 邑字旁的字 鸟字旁的字 冷水浇背 杂骨董 浓妆艳质 元嘉体 少皞 不知高低 两耳塞豆 溯开头的成语 倩雇 销声割迹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