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5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59:38
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
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
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
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
清商的乐声快要结束了,奏出的曲子让人感到心痛,仿佛沾染了鲜血。
想起过去的悲伤,征战归来的人的白骨如同归家。
相遇时恐怕会过于伤感,所以故意让声音微弱。
不见天边秋云的动静,只有悲风轻轻吹拂着。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生活在动乱的时代,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沉郁,常常关注社会民生,反映战争带来的苦难。
《秋笛》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战乱中目睹了生灵涂炭的惨状,感受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深重影响。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战争带来痛苦的深切思考和忧虑。
《秋笛》以清商的乐声开篇,乐声的消逝引发了诗人对战争苦难的感慨。第一句中的“清商欲尽奏”不仅仅是音乐的结束,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接下来的“奏苦血沾衣”,则将乐声与鲜血相连,暗示了在战乱中的凄凉与无奈。诗人通过“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战争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创伤,还有精神的折磨。“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则揭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时的复杂心情,既有重逢的喜悦,又有对往昔的伤感,因此故意使声音微弱,表达心中的哀痛与惆怅。最后一句“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展现出一种无奈与绝望的情感。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反映了杜甫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关怀。
整首诗通过音乐与自然景象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切反思与对人世无常的感慨。主题围绕着人道主义关怀,彰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中提到的“清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酒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舞蹈
d) 一种诗歌
“征人白骨归”中的“白骨”指的是什么?
a) 归来的士兵
b) 战争的惨状
c) 诗人的朋友
d) 动物的尸体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哀伤
c) 愤怒
d) 快乐
杜甫的《秋笛》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探讨了孤独与感伤。李白通过酒与月亮表达对人生的洒脱,而杜甫则通过音乐与自然的描写,强调战争的痛苦与人间的悲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下的深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