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白凫行》

时间: 2025-07-27 10:25:27

诗句

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化为白凫似老翁。

故畦遗穗已荡尽,天寒岁暮波涛中。

鳞介腥膻素不食,

终日忍饥西复东。

鲁门鶢鶋亦蹭蹬,闻道如今犹避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0:25:27

原文展示:

白凫行
杜甫 〔唐代〕

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
化为白凫似老翁。
故畦遗穗已荡尽,
天寒岁暮波涛中。
鳞介腥膻素不食,
终日忍饥西复东。
鲁门鶢鶋亦蹭蹬,
闻道如今犹避风。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看到那只黄鹄飞得比五尺高的孩子还要高,
如今却化作一只白凫,看上去像个老翁。
曾经的田畦上,遗留下来的穗子已经荡然无存,
寒冷的天,岁末的波涛中,依然摇荡不定。
鳞介类的鱼虾腥膻味道根本不愿意吃,
整天忍着饥饿,东奔西跑。
鲁门的鶢鶋(小鸟)也在蹭蹬不已,
听说如今仍然在躲避风寒。

注释:

  • 黄鹄:一种大雁,象征高飞的志向。
  • 白凫:白色的野鸭,形象与黄鹄形成对比。
  • 故畦:古老的田地,指曾经种过庄稼的地方。
  • 鳞介:鱼虾等水生动物,腥膻味指其气味。
  • 鲁门:可能指鲁国,古代地名,象征家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常常表达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

创作背景:

《白凫行》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诗中通过黄鹄与白凫的对比,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白凫行》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杜甫以黄鹄的高飞与白凫的沉沦,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开篇用“君不见”引导读者关注,形成一种引导式叙述。诗中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寒冷与荒凉,突出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无奈与挣扎。尤其是“整天忍饥西复东”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悲凉的情感,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状的无奈,表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用黄鹄的高飞比喻理想的远大。
  2. 化为白凫似老翁:黄鹄的落魄与衰老暗示现实的无情。
  3. 故畦遗穗已荡尽:田地的荒凉象征着希望的破灭。
  4. 天寒岁暮波涛中:寒冷和岁末的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5. 鳞介腥膻素不食:描绘了生存环境的艰难。
  6. 终日忍饥西复东:表现人们的无奈与饥饿。
  7. 鲁门鶢鶋亦蹭蹬:鲁门的鸟象征着家园的失落。
  8. 闻道如今犹避风:暗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修辞手法:

  • 对比:黄鹄与白凫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拟人:将自然界的状态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加深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鹄:象征理想与追求。
  • 白凫:象征失落与无奈。
  • 波涛:暗示生活中的波折与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甫的《白凫行》主要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 A. 自然景观
    • B.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C. 个人情感
  2. 诗中“鳞介腥膻素不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美食的渴望
    • B. 生存的艰难
    •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出自杜甫,表现了战乱中的忧国情怀。
  • 《登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白凫行》对比:李白强调豪放和追求,杜甫则注重现实与忧虑,体现出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情感。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因诚斋寄张三十叔 次韵斯远见寄 寄刘叔骥 即事呈斯远三首 同张伯永出郊迓客倦叹之余因以成咏 十月见菊二首 八月八日发潭州后得绝句四十首 舟中读子进昆仲西游集有怀其人作诗寄之并示成父弟二首 其一 十月八日闻鸡鸣即起案上偶有陶集翻阅数诗有怀斯远三首 其二 九月五日具草酌同彦博审知成父集于普宁山半之亭作诗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麦字旁的字 奉如神明 穴宝盖的字 摩肩如云 屮字旁的字 糸字旁的字 赤黄 雅雅 分配 锡儛 包含便的成语 包含加的成语 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 十夫楺椎 斜头歪脑 食字旁的字 面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