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13:04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老朋友曾经隐居在东蒙峰,如今已经佩戴着含景的苍精龙。老朋友现在居住在子午谷,独自在阴崖上搭建茅屋。屋前是古老的玄都坛,青石冷冷清清,常常有风吹来。子规在夜里啼叫,山中竹子被撕裂,王母在白天降下云旗,翻动着。知道你这条长久的计划,灵芝草和琅玕花应该会常开。那铁锁高悬,无法攀登,身处福地何等清爽。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杜甫的诗作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风格沉郁,语言简练。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杜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老友的思念,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诗中,杜甫以老友的隐居生活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理想隐世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提到“故人昔隐东蒙峰”,展现了对友人的怀念,紧接着描绘友人如今的隐居处,体现了隐逸生活的清幽与宁静。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青石漠漠常风寒”,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孤寂,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在“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中,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王母娘娘的降临,让人想起长生不老的美好理想,更显得现实的无奈。最后两句道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难以实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对故人隐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思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哲理意义。
整首诗通过怀念故人隐逸之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与孤独。这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杜甫在诗中提到的故人曾隐居在哪里?
诗中提到的“子规”代表了什么?
诗中“铁锁高垂不可攀”表达了什么情感?
比较杜甫的《玄都坛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杜甫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思念和现实的无奈,而王维则更关注于自然景物的和谐美,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