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0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07:28
焦枯连夏火,洗濯待秋霖。
都邑沟渠净,郊原黍豆深。
流膏侵地轴,晴意动风琴。
谁似臣居易,先成喜雨箴。
焦枯的禾苗在夏日的炎热中被烤焦,急待秋雨来洗涤恢复生机。城市的沟渠已经清澈,乡村的禾苗也长得茂盛。雨水滋润大地,阳光照耀下的琴弦轻轻震动。谁能像我居住在朝廷中,提前为大家吟唱这喜雨的赞美诗呢?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轩,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弟苏轼齐名。他以文章著称,尤其是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寓意深远。
该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诗人感受到干旱带来的焦虑,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喜雨充满期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该诗以“喜雨”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秋雨的渴望和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首句“焦枯连夏火”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夏季干旱的严酷环境,禾苗的枯萎恰如诗人心中的忧虑。接下来的“洗濯待秋霖”则预示着秋雨的到来,带来生机与希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描写城市与乡村的景象时,诗人用“沟渠净”和“黍豆深”展示了雨水的滋润效果,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画面。此处,诗人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农民的欢笑,深刻反映出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流膏侵地轴,晴意动风琴”将自然的美与音乐的灵动结合在一起,仿佛自然界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引发心灵的共鸣,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感悟。结尾处的“谁似臣居易”则是对自己身份的自省,表达了诗人从朝廷中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敏感与自豪。
整首诗通过对秋雨的渴望与描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
诗中“焦枯连夏火”中的“焦枯”指的是什么?
A. 干旱的禾苗
B. 清澈的水
C. 丰收的果实
下列哪一句表现了对秋雨的期待?
A. 焦枯连夏火
B. 都邑沟渠净
C. 洗濯待秋霖
诗中提到的“郊原黍豆深”是指什么?
A. 乡村的禾苗长得茂盛
B. 城市的繁华
C. 干旱的田地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苏辙的《次韵朱光庭司谏喜雨》更注重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杜甫的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苏辙更多地关注于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