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4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47:27
战地春来血尚流,残烽缺堠满淮头。
明时颇牧居深禁,若见关山也自愁。
在战场上,春天来临时,鲜血依然在流淌;
残留的烽火和缺失的防线遍布淮河之畔。
在明亮的时代,我曾在深深的禁地中生活,
如果看见那遥远的关山,我也会感到忧愁。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愁苦。淮河是中国的重要河流,历史上多次成为战争的舞台。诗中提到的“烽火”是古代用于传递战报的火光,象征着战争的紧迫与严峻。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乱的痛苦记忆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荦,号紫岩,宋代诗人,曾任官职,因其作品多反映国家大事而闻名。他的诗歌风格沉郁苍凉,擅长表达对社会动乱的痛感。
这首《赠防江卒六首》系列诗作是在宋代南北朝之战背景下创作,反映了战士的悲壮与无奈,表达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切思考。
《赠防江卒六首 其五》以其沉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中“战地春来血尚流”一句,直接交代了战争的残酷现实,鲜血的流淌象征着无辜生命的牺牲。接下来的“残烽缺堠满淮头”,用景象描绘了战后废墟的惨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后两句则转向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即使在和平的时代,诗人仍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阴影。对“明时”的追忆与对“关山”的忧愁,显示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令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战士的赠怀,而是对历史的呼唤,提醒着后人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代价。刘克庄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成为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重要作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状与诗人的内心苦闷,表达了对战士的哀悼和对和平的向往,强调了历史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春来”指的是什么?
A. 新的生命
B. 战争的结束
C. 繁花似锦
D. 暴风骤雨
“残烽缺堠满淮头”中的“烽”指的是什么?
A. 烽火台
B. 烽火
C. 烽烟
D. 烽火器
诗人在“明时”结尾提到的感受是什么?
A. 欢乐
B. 忧愁
C. 平静
D. 激动
答案:
《春望》杜甫: 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刘克庄的作品更加直接地描绘了战场的血腥,而杜甫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