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0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05:31
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
别君二十载,坐失两鬓青。
吾道虽艰难,斯文终典型。
屡作退飞鹢,羞看干死萤。
一落戎马间,五见霜叶零。
夜谈空说剑,春梦犹横经。
新科复旧贯,童子方乞灵。
须烦凌云手,去作入蜀星。
苍苔高朕室,古柏文翁庭。
初闻编简香,始觉锋镝腥。
岷峨有雏凤,梧竹养修翎。
呜呼应嶰律,飞舞集虞廷。
吾侪便归老,亦足慰余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家安国教授二十年未见的惆怅与感慨。虽然岁月流逝,头发变白,但他仍坚守文化之道,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典范是值得追求的。他时常感到羞愧,因为自己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屡次失利,令人心痛。即使在戎马生涯中经历了无数风霜,依然能看到秋天的萧瑟。夜晚谈论理想时,常常感到无力,春梦中依旧怀念着过去的光阴。尽管新旧交替,年轻人仍在向他求教,希望他能扶持他们的成长。最终,他希望能够像那入蜀的星星一样,带着一份宁静归去。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起伏,涉及的领域包括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绘画等。苏轼的诗歌以其清新、奔放、灵动著称,常富有哲理和人情味。
这首诗写于苏轼与家安国教授分别时,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深情眷念与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经历的思考,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期望。
《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送别诗。诗人在开篇便点明了与朋友的离别已历时二十年,时间的流逝让他的鬓发渐渐发白,流露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接着,他从个人的经历出发,反思自己的文化追求,虽然道路艰难,但他始终坚信文化的重要性。
诗中多次运用比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提到的“屡作退飞鹢,羞看干死萤”,暗示了自己在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落;“夜谈空说剑,春梦犹横经”,则进一步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充满了无奈和感伤。
在对年轻一代的期盼方面,苏轼用“须烦凌云手,去作入蜀星”表达了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出色。最后,他提到的苍苔和古柏,象征着岁月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传达出一种归隐的理想。
整首诗情感丰富,层次分明,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