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6:40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的戌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我正好在稷下做客,正与表兄李笃之在烛光下饮酒。突然听到一声如雷的巨响,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去。众人都感到惊骇,不知其故。没多久,几案颤动,酒杯翻倒,房梁柱子发出错折的声音。大家面面相觑,失去了颜色。过了一会儿,才意识到是地震,大家急忙跑出去。看到楼阁房屋倒塌的声音,伴随着孩童的啼哭,喧闹得如同鼎沸一般。人们感到眩晕,无法站立,只能坐在地上,随意翻滚。河水像泼洒一样涌出一丈多高,鸡鸣狗吠充满了整个城镇。过了一小时,才稍微平静下来。看街上,男女赤裸聚集,互相交流,竟然忘了自己没有穿衣服。后来听说某处的井倾斜,无法取水,某家楼台南北向栖霞山的方向裂开,沂水陷入了洞穴,广阔几亩。这实在是非常奇异的变化。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秋,山东诸城人,清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以《聊斋志异》最为人知。他的作品以奇幻和现实结合而著称,擅长描绘人性和社会的种种。
此诗作于康熙七年,是作者在地震发生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无助与恐惧。
蒲松龄的《地震》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细腻描绘了地震发生时的恐慌场景和人们的反应。诗的开头通过时间和地点的明确设定,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和真实感。地震的来临宛如雷声轰鸣,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酒杯翻倒、房屋倾塌的触动,传达出一种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
诗中对人们惊恐状态的描绘,尤其是众人失色、眩晕的状态,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和恐惧。人们在混乱中忘却了自己的衣物,展现出在灾难面前,社会地位和个人形象的无关紧要。此情此景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切的震撼,地震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对人类精神的考验。
后半部分提到井水倾斜、房屋裂开等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地震造成的巨大影响。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诗的真实性,同时也让人思考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脆弱。整首诗以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表现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渺小,令人深思。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揭示自然灾害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表现出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的惊慌失措和无助。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人性在灾难面前的脆弱。
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是?
作者在地震发生时正在做什么?
诗中提到“河水倾泼丈余”,这个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以上是对《地震》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与情感。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聋。 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