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地震》

时间: 2025-05-01 13:36:40

诗句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6:40

诗词名称: 地震

作者: 蒲松龄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白话文翻译:

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的戌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我正好在稷下做客,正与表兄李笃之在烛光下饮酒。突然听到一声如雷的巨响,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去。众人都感到惊骇,不知其故。没多久,几案颤动,酒杯翻倒,房梁柱子发出错折的声音。大家面面相觑,失去了颜色。过了一会儿,才意识到是地震,大家急忙跑出去。看到楼阁房屋倒塌的声音,伴随着孩童的啼哭,喧闹得如同鼎沸一般。人们感到眩晕,无法站立,只能坐在地上,随意翻滚。河水像泼洒一样涌出一丈多高,鸡鸣狗吠充满了整个城镇。过了一小时,才稍微平静下来。看街上,男女赤裸聚集,互相交流,竟然忘了自己没有穿衣服。后来听说某处的井倾斜,无法取水,某家楼台南北向栖霞山的方向裂开,沂水陷入了洞穴,广阔几亩。这实在是非常奇异的变化。


注释:

  • 戌刻:古代时辰,约在晚上7点到9点之间。
  • 稷下:指稷下学宫,是古代著名的学术中心。
  • 倾覆:翻倒,倒下。
  • 鼎沸:形容声音喧闹,像鼎里的水沸腾一样。
  • 倾泼:倾斜而泼洒。

典故解析:

  • 稷下: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代表了古代士人聚集、学习和讨论的场所。
  • 鸡鸣犬吠:形容城镇中的混乱和恐慌状态,反映了地震带来的惊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秋,山东诸城人,清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以《聊斋志异》最为人知。他的作品以奇幻和现实结合而著称,擅长描绘人性和社会的种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康熙七年,是作者在地震发生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无助与恐惧。


诗歌鉴赏:

蒲松龄的《地震》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细腻描绘了地震发生时的恐慌场景和人们的反应。诗的开头通过时间和地点的明确设定,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和真实感。地震的来临宛如雷声轰鸣,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酒杯翻倒、房屋倾塌的触动,传达出一种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

诗中对人们惊恐状态的描绘,尤其是众人失色、眩晕的状态,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和恐惧。人们在混乱中忘却了自己的衣物,展现出在灾难面前,社会地位和个人形象的无关紧要。此情此景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切的震撼,地震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对人类精神的考验。

后半部分提到井水倾斜、房屋裂开等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地震造成的巨大影响。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诗的真实性,同时也让人思考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脆弱。整首诗以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表现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渺小,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 说明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和背景,营造紧迫感。
  2.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 描述作者与亲友的闲适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3.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 描绘地震的前兆,声响如雷,令人震惊。
  4. 众骇异,不解其故。

    • 大家感到恐惧与不解,突显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惊慌。
  5.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 具体描绘地震的影响,物品翻倒、房梁折断,生动形象。
  6. 相顾失色。

    • 人们面面相觑,失去颜色,传达出惊恐的情感。
  7.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 经过一段时间,人们才意识到是地震,急忙逃出。
  8.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 描绘地震后混乱的场景,孩子的哭声和倒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9.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 人们感到眩晕,无法站立,形象展示了自然灾害的恐怖。
  10.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 描述自然界的剧烈变化,喧闹声充满城市。
  11. 逾一时许,始稍定。

    • 经过一段时间,局势才稍微平息。
  12.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 描述人们在灾后混乱中聚集,忘记了衣物,展现了人性的脆弱。
  13.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

    • 讲述地震后井水倾斜,无法取水,反映灾后生活的艰难。
  14.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 具体描述地震造成的地理变化,增强灾难的真实性。
  15.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 结尾对地震的奇异与非常的总结,留下深刻印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声如雷”,形象地描绘了地震的声音。
  • 对仗:如“鸡鸣犬吠”,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
  • 夸张:如“河水倾泼丈余”,增强了震撼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揭示自然灾害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表现出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的惊慌失措和无助。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人性在灾难面前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雷声:象征着自然的威严与不可预测。
  • 酒杯:代表人类的日常生活,地震的来临打破了平静。
  • 楼阁房舍:象征着人类的建筑与文明,地震使之倾倒,反映自然的力量。
  • 孩童啼哭:象征着无辜与脆弱,增强了灾难的悲剧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是?

    • A. 康熙六年六月十七日
    • B.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 C. 康熙七年七月十七日
    • D. 康熙八年六月十七日
  2. 作者在地震发生时正在做什么?

    • A. 读书
    • B. 喝酒
    • C. 睡觉
    • D. 游玩
  3. 诗中提到“河水倾泼丈余”,这个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自然的力量
    • C. 人的欢乐
    • D. 城市的繁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
  • 《静夜思》:李白,表现思乡情怀与个人感受。
  • 《庐山谣》:李白,描绘自然景观与情感交融。
诗词对比:
  • 《地震》与《静夜思》:两首诗分别从自然灾害与思乡情感入手,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一个是对自然无情的恐惧,一个是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蒲松龄《聊斋志异》相关研究
  • 清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与鉴赏

以上是对《地震》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与情感。

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聋。   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注释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浪淘沙 浪淘沙 其四 潜园初夏杂兴 浪淘沙 浪淘沙 春草 浪淘沙 询孔子威坠马 浪淘沙·齐中怀古 浪淘沙 浪淘沙 题晓廷兄梅花小影 浪淘沙 其十五 浪淘沙 春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敦聘 厄字旁的字 诗酒征逐 不测之智 包含式的词语有哪些 从姊 廾字旁的字 咸阳一炬 豢身 暮色苍茫 连篇累幅 豪猪靴 立字旁的字 履任 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王字旁的字 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