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4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0:21
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
作者:苏轼 〔宋代〕
东都寄食似孤云,被真成一宿宾。
收得玉堂挥翰手,却为淮月弄舟人。
羡君湖上斋摇碧,笑我花时甑有尘。
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
来诗有芍药春之句。
扬州近岁率为此会,用花十余万枝,
吏缘为奸,民极病之,故罢此会。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春日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作者在东都寄居,感到如同孤云一般漂泊,夜晚成为他人的客人。虽然收到了美好的诗句,却因月色而感到孤独。作者羡慕朋友在湖上悠闲地摇荡,而自己却只能面对尘封的花器。为了表达对于今年春景的惋惜,作者梦中却连江水的雨滴也未能捕捉到春的气息。诗中提到的芍药春句,反映了扬州近年来盛行的花会,但因官员贪污,民众遭受困苦,这样的花会也被取消。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在艺术上追求自然、真挚,风格多样,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春日美景的深切感慨。背景中提到的扬州花会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化现象以及官民矛盾。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羡慕。开篇以“东都寄食似孤云”点明了作者的漂泊之感,接着用“收得玉堂挥翰手,却为淮月弄舟人”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作者羡慕朋友在湖上悠闲自得,而自己却被尘埃覆盖,暗含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最后两句转向对扬州花会的回忆,揭示了因官吏贪污而导致民众困苦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惋惜。这首诗通过春日的意象,映射出作者的心境与社会的现状,使整首诗既有自然之美,又富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对美好春日的向往,对友人欢愉生活的羡慕,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批判。
诗词测试:
诗中“东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羡君湖上斋摇碧”中“斋”的意思是?
本诗中提到的花会因为什么原因被取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暘》相比,苏轼的这首诗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二者虽然都描写了自然美,但情感基调和社会关注点有所不同。王维更注重于自然的静谧与个人的隐逸,而苏轼则在自然美中夹杂了对生活现状的感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