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0:30
晚晴薄。一片杏花零落。纵是东风浑未恶。二分春过却。可怪寒生池阁。下了重重帘幕。忽见旧巢还是错。燕归何处著。
在晚晴的薄雾中,杏花纷纷飘落。即使东风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恶意,但春天的二分之一已经过去了。难怪寒意在池阁中滋生。拉下重重的帘幕,忽然看到旧燕巢还是错落有致。这些燕子又要归到哪里去呢?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杏花的凋零和燕子的归来,反映了时光流逝的感慨。杏花与燕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作者介绍: 张炎,字士贞,号海若,南宋著名词人,擅长小令,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词作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著称。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南宋时期,作者身处动荡的时代,常常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对春天的眷恋与对过往的追忆。
《谒金门》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命的思考。诗中“晚晴薄”开启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画面,杏花的零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易逝,而“二分春过却”则暗示时光的流逝令人感到惋惜。寒意在“池阁”中滋生,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心境的映射,显示出内心的孤寂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旧巢”,展现了燕子归来的情景,反映出一种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与希望。然而,最后一句“燕归何处著”则留给人无限的思考,燕子归来却又无处安放,仿佛在表达一种对归属感的缺失。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蕴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无常的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对生命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归属与希望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杏花”象征什么? A. 夏天 B. 春天 C. 秋天
“燕归何处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 C. 忍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张炎与李白的春天描写风格截然不同,张炎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象的结合,而李白则通过豪放的笔触展现出春天的壮丽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