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谒金门》

时间: 2025-05-02 13:20:30

诗句

晚晴薄。

一片杏花零落。

纵是东风浑未恶。

二分春过却。

可怪寒生池阁。

下了重重帘幕。

忽见旧巢还是错。

燕归何处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0:30

原文展示:

晚晴薄。一片杏花零落。纵是东风浑未恶。二分春过却。可怪寒生池阁。下了重重帘幕。忽见旧巢还是错。燕归何处著。

白话文翻译:

在晚晴的薄雾中,杏花纷纷飘落。即使东风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恶意,但春天的二分之一已经过去了。难怪寒意在池阁中滋生。拉下重重的帘幕,忽然看到旧燕巢还是错落有致。这些燕子又要归到哪里去呢?

注释:

  • 晚晴薄:晚上的晴天,薄雾笼罩着。
  • 杏花:指春天盛开的杏树花,象征春天的美丽。
  • 东风:春天的代表,带来温暖的风。
  • 寒生池阁:寒意在楼阁中滋生。
  • 重重帘幕:指多层的帘子,意在隔绝外界的视线。
  • 旧巢:旧燕巢,燕子归来的地方。
  • 燕归何处著:燕子归来会停留在哪里。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杏花的凋零和燕子的归来,反映了时光流逝的感慨。杏花与燕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字士贞,号海若,南宋著名词人,擅长小令,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词作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著称。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南宋时期,作者身处动荡的时代,常常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对春天的眷恋与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谒金门》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命的思考。诗中“晚晴薄”开启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画面,杏花的零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易逝,而“二分春过却”则暗示时光的流逝令人感到惋惜。寒意在“池阁”中滋生,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心境的映射,显示出内心的孤寂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旧巢”,展现了燕子归来的情景,反映出一种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与希望。然而,最后一句“燕归何处著”则留给人无限的思考,燕子归来却又无处安放,仿佛在表达一种对归属感的缺失。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蕴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无常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晴薄。”:晚上的晴天,薄雾笼罩,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一片杏花零落。”:杏花纷纷飘落,象征着春天的短暂。
  • “纵是东风浑未恶。”:即使春风带着温暖,但春天已近尾声。
  • “二分春过却。”:春天的二分之一已经过去,暗示时光的流逝。
  • “可怪寒生池阁。”:难怪在楼阁中感受到寒意。
  • “下了重重帘幕。”:拉下重重的帘子,隔绝外界的视线。
  • “忽见旧巢还是错。”:看到旧燕巢依然不整齐,象征着过去的美好。
  • “燕归何处著。”:燕子归来却无处停留,表露出对归属感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拟人:将寒意和春风赋予情感,使自然景象更具人性化。
  • 对仗:如“晚晴薄”和“一片杏花零落”,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对生命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归属与希望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春天与美好。
  • 东风:代表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 燕子:象征归属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杏花”象征什么? A. 夏天 B. 春天 C. 秋天

  2. “燕归何处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 C. 忍耐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张炎与李白的春天描写风格截然不同,张炎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象的结合,而李白则通过豪放的笔触展现出春天的壮丽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献浙东柳大夫 寓题 读杜紫微集 春题二首 病起二首 銮驾东回 长安春 寄李左司 羯鼓 访僧不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守押 鱼字旁的字 包含作的成语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非熊非罴 反文旁的字 緑醅 言字旁的字 画眉举案 长字旁的字 詈骂 惟施是畏 飘落 意气自得 屋上建瓴 竹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