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8:13
洞仙歌 秋砧
原文展示
金风玉露,已天时无暑。素练家家动砧杵。绣窗间忽听清响愁人,声正急,吟对银釭不语。苏城征路远,凉夜丁冬,仰见双星自心苦。待捣碎离情可奈情坚,春蒽倦音传何许。但愿取长缨击楼兰,莫负却闺中此宵凄楚。
白话文翻译
金色的秋风和如玉般的露水,时节已经变得凉爽。白色的布料在家家户户的砧板上被捶打。忽然在绣窗之间听到那清脆的声响,令人愁苦,声调是那么急促,我对着银色的灯火默然无语。苏州的征途遥远,凉爽的夜晚发出丁冬的声响,仰望星空,心中感到无限苦楚。待到捣碎离愁,奈何感情却如此坚固,春天的音韵又传向何方呢?只愿用长缨去击打楼兰,莫辜负了闺中此夜的凄楚。
注释
- 金风玉露:形容秋天的气候,金色的秋风和如玉的露水。
- 素练:指白色的布料。
- 动砧杵:意指捶打布料的动作。
- 银釭:指银色的灯具,通常在古代指油灯。
- 苏城:指苏州,古时名城之一。
- 长缨击楼兰:比喻用长缨去征战,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象征着远方的征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贻繁,清代诗人,生于晚清,著有多首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描写秋冬的景致和人情为主。
创作背景
《洞仙歌 秋砧》创作于秋天,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愁苦,通过描绘家庭生活与远方征途的对比,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洞仙歌 秋砧》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思绪的纷扰。开篇以“金风玉露”引入秋天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随后,诗人通过“素练家家动砧杵”的描写,展现了日常生活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温馨却又略带愁苦的氛围。尤其是“绣窗间忽听清响愁人”,点出了诗人在这个美好的秋夜,内心却因思念而感到焦虑。诗人对远方的征途与星空的仰望,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愁苦的情感。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待捣碎离情可奈情坚”,表达了对离别情感的无奈与坚固。最后一句“但愿取长缨击楼兰,莫负却闺中此宵凄楚”,不仅表现了诗人渴望征战的豪情,也流露出对家中亲人的眷恋。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出一种秋天的凄美与思念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风玉露,已天时无暑:描绘秋天的气候,金色的风和露水,象征秋意已浓,炎热已去。
- 素练家家动砧杵:家庭生活的细节,白色的布料在家家户户被捶打,暗示着生活的平凡与忙碌。
- 绣窗间忽听清响愁人:在窗前听到清脆的声音,令人感到愁苦,情感的对比。
- 声正急,吟对银釭不语:声音急促,诗人却对着灯火默然无语,内心的苦闷。
- 苏城征路远,凉夜丁冬:对远方征途的挣扎与思念,凉爽的夜晚伴随着寂静的声响。
- 仰见双星自心苦:仰望星空,心中感到苦楚,表现孤独与思乡。
- 待捣碎离情可奈情坚:希望能够捣碎离愁,但情感却是如此坚固,无法释怀。
- 春蒽倦音传何许:春天的音韵传向何方,表达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渴望。
- 但愿取长缨击楼兰:渴望用长缨去征战,象征着追求理想与勇气。
- 莫负却闺中此宵凄楚:不辜负家中亲人的思念,感受到此夜的凄楚。
修辞手法
- 比喻:金风玉露比喻秋天的气候,给人清爽的感觉。
- 拟人:将情感拟人化,表达内心的愁苦。
- 对仗:如“声正急,吟对银釭”,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离别、思乡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了人情的复杂和对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风:象征秋天的到来,清新而凉爽。
- 玉露:代表秋天清晨的露水,纯洁而美好。
- 砧杵:象征家庭生活的日常,勤劳与安静。
- 双星:象征遥远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金风玉露”描绘的是哪个季节?
-
“素练家家动砧杵”中的“素练”指的是什么?
- A. 白色的布料
- B. 绿色的草
- C. 红色的花
- D. 蓝色的天空
-
诗人希望“取长缨击楼兰”,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家庭的思念
- B. 对理想的追求
- C. 对朋友的怀念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C. 秋天
- A. 白色的布料
- B. 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兄弟情义。
- 李白《夜泊牛津》:通过夜景表达孤独,与周贻繁的秋夜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