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6:44
题史元量芳润堂
作者: 郭印 〔宋代〕
圣经杲杲日翔空,
元与后学开愚蒙。
著述成书不得已,
令人诵习知吾宗。
辞文旨远非外至,
一一流出自胸中。
如木有根水有源,
敷荣浸渍乃无穷。
此道含灵悉具足,
圣人庸人心本同。
如何异见立仁智,
百辙千歧碍不同。
寻枝逐派遂忘返,
痴儿失路迷西东。
岂无达者为拈出,
抉剔众瞽刳群聋。
史侯名堂深意在,
眼悬明镜磨青铜。
欲将妙义示当世,
岂独用训垂髫童。
我初闻之喜击节,
心心相照密冲融。
作诗粉饰虽赘语,
要令万古还淳风。
这首诗的整体意思是:在明亮的天空下,太阳高照,元儒与后学共同开启了愚昧的心灵。著作成书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为了让人们诵读和理解我们的学问。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深远,都是从我的内心流出。就像树木有根,水流有源,滋养和浸润才是无穷无尽的。这种道理蕴含着灵性,人人皆有,圣人和庸人本质上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仁智的标准呢?各条道路千差万别,互相妨碍。追逐各种派别,最终迷失方向,如同愚蠢的孩子失去了路,东奔西跑。难道没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将其提出来吗?去除那些盲目和聋哑的声音。史侯的名堂中深藏着这些意义,犹如明镜磨青铜。想要将这种妙义呈现给世人,绝不仅仅是教导幼稚的孩子。初次听到这些道理,我欣喜地拍手称快,心灵相互照射,融为一体。虽然作诗装饰语言可能显得多余,但我希望能让古老的风气得以恢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郭印,生于宋代,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以及对教育和学术的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郭印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思考中而作,反映了他对学术的追求,以及对后学的关心。
这首诗从多个方面展现了郭印对知识与智慧的理解与尊重。诗中通过对光明与愚昧的对比,表达了对教育的重视,强调了知识的内在价值。郭印以“圣经杲杲日翔空”的开篇,营造出一种光明正大的氛围,随后引入“元与后学开愚蒙”,强调了教育的启蒙作用。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并不来自于外界的教导,而是源自于内心的领悟。通过“辞文旨远非外至”的表述,郭印揭示了内心的思考与表达是知识的源泉。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他对学习的尊重,也反映了宋代文化重视内涵与精神的传统。
在诗的后半部分,郭印以“如何异见立仁智”探讨了不同的观点和智慧之间的差异,提醒人们不要在纷繁的学派中迷失方向,强调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他用“岂无达者为拈出”的反问,呼唤那些有智慧的人来引导迷失的人,展现出一种对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最后,他以“作诗粉饰虽赘语,要令万古还淳风”总结,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不仅是为了修饰语言,更是希望能传承和弘扬一种纯正的文化风气。这首诗不仅是一篇学术的论述,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寓意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知识的内在价值,呼唤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提倡在纷繁复杂的学派中坚持真理,体现了郭印对教育与智慧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愚蒙”指的是什么?
A. 明亮
B. 无知
C. 智慧
D. 文化
郭印在哪一方面强调了知识的内在价值?
A. 外在表现
B. 书本知识
C. 内心思考
D. 社会责任
“岂无达者为拈出”中,“达者”指的是?
A. 无知的人
B. 聪明的人
C. 学者
D. 学童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对比,陆游同样提到对知识与文化传承的思考,但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与郭印的强调内在智慧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