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7:24
昔戍西陲时,凭高望中原。
愿欲乘天风,往吊绮与园。
有志莫能遂,怅望商山魂。
遥想山中人,岁时奠芳荪。
夕阳箫鼓散,高柳拥庙门。
老来更事多,考古见本根。
乃知当时事,祸福未易言。
千载信悠悠,浩叹掩绿尊。
在我昔日戍守西陲的时候,曾经登高远望中原。
我想乘着天上的微风,去吊唁那美丽的丽园。
然而志向难以实现,只能怅惘地遥望商山的灵魂。
遥想着山中那些人,岁时为他们祭奠芳草。
夕阳下,箫声和鼓声渐渐散去,高大的柳树拥抱着庙门。
年老时经历了更多的事情,考究历史寻找本源。
才明白当年的事情,祸福并不容易说清。
千年之后的信念悠远,叹息声中掩盖着绿酒的尊杯。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涉及历史、军事、政治等多个领域,作品风格多变,情感真挚。陆游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幽居记今昔事十首》是陆游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以及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诗写于他隐居在家乡的时期,表达了他对过去戍守边疆的怀念,以及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中流露出对历史的思考,表现了他对时局变迁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以“昔戍西陲时”开篇,设定了一个怀旧的基调,诗人回忆起自己在西陲戍守的岁月,带着一种对过往的惋惜与思念。陆游在诗中通过“凭高望中原”表现出他对故土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忧虑,暗含着对中原繁华的向往。同时,诗中提到“愿欲乘天风,往吊绮与园”,这不仅是对美好景致的渴求,更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将情感逐步引向对故人、故土的追思,特别是“遥想山中人,岁时奠芳荪”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怀念。
在诗的后半部分,陆游则转向更加深刻的思考:“老来更事多,考古见本根”。他在晚年回顾自己的经历,探究历史的本质,表示了对过往岁月的深刻理解和反思。最后,诗人以“千载信悠悠,浩叹掩绿尊”收尾,展现出一种对历史长河的叹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既有个人的情感,也有对历史的思考,体现了陆游的诗歌艺术特征与人生哲学。
昔戍西陲时,凭高望中原。
描述了诗人曾经在西陲值守的经历,表达了对中原的渴望。
愿欲乘天风,往吊绮与园。
表达了诗人想借助自然之力前往美丽的地方,进行怀念与悼念。
有志莫能遂,怅望商山魂。
感叹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因而感到惆怅,寄托在商山的灵魂之上。
遥想山中人,岁时奠芳荪。
追忆山中友人,时常为他们祭奠,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夕阳箫鼓散,高柳拥庙门。
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宁静场景,箫声和鼓声逐渐消散,柳树环绕着庙门。
老来更事多,考古见本根。
年龄渐长,经历愈多,开始考察历史,寻求根源。
乃知当时事,祸福未易言。
经过思考,明白历史事情的复杂性,祸福难以简单判断。
千载信悠悠,浩叹掩绿尊。
感叹千年历史中信念的漫长,最后一声叹息掩盖了酒杯中的绿酒。
整首诗围绕着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展开,体现了陆游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家国情怀的执着。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承载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思考。
陆游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夕阳箫鼓散”中的“箫鼓”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风景
C. 朋友
“祸福未易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A. 历史的复杂性
B. 对未来的乐观
C. 对生活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