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浅水原》

时间: 2025-05-07 09:44:48

诗句

鹑觚西北地鳞鳞,此处当年起战尘。

见说如今沟垅下,断锋残镞属耕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4:48

原文展示:

鹑觚西北地鳞鳞,此处当年起战尘。见说如今沟垅下,断锋残镞属耕民。

白话文翻译:

在鹑觚的西北方,土地像鱼鳞一样层层叠叠,这里曾经是战火纷飞的地方。听说现在那些沟壑和田埂之下,还埋藏着断裂的兵器和残破的箭头,属于那些辛勤耕作的农民。

注释:

  • 鹑觚: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古代战场或军事要地。
  • 地鳞鳞:形容土地起伏不平,像鱼鳞一样。
  • 战尘:指战争留下的痕迹或氛围。
  • 沟垅:田间的沟渠和田埂。
  • 断锋残镞:断裂的兵器和残破的箭头,指战争遗留下来的兵器碎片。
  • 耕民:指从事耕作的农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或考察时,对历史战场的感慨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战场的描绘,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诗人通过对比过去战火连天和现在农田耕作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历史战场的遗迹和现代农民的生活。通过“地鳞鳞”和“战尘”的意象,诗人勾画出当年战场的惨烈景象。而后两句“见说如今沟垅下,断锋残镞属耕民”,则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展现了战争遗迹与和平生活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战争的破坏性,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珍视。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鹑觚西北地鳞鳞”,通过“地鳞鳞”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地形特征,为后文的战争背景做了铺垫。
  • 第二句“此处当年起战尘”,直接点明了这里是曾经的战场,战尘一词既是对过去战争的回忆,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暗示。
  • 第三句“见说如今沟垅下”,转入了现实场景,沟垅是农田的象征,暗示了和平时期的农耕生活。
  • 第四句“断锋残镞属耕民”,通过“断锋残镞”这一具体意象,表达了战争遗迹与农民生活的交织,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对土地和人民的长远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地鳞鳞”用鱼鳞比喻土地的起伏,形象生动。
  • 对比:通过战场的历史与农田的现实对比,突出了战争与和平的反差。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战场的描绘和对现代农耕生活的反映,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破坏性,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地鳞鳞: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地形,同时也隐喻了战争的混乱和无序。
  • 战尘: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痕迹。
  • 沟垅:代表了和平时期的农耕生活,与战场的意象形成鲜明对比。
  • 断锋残镞:具体而微的战争遗迹,象征着战争的破坏和对土地的深远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地鳞鳞”形容的是什么? A. 土地的起伏 B. 鱼鳞 C. 战场的混乱 D. 农田的沟壑

  2. “断锋残镞”指的是什么? A. 完整的兵器 B. 断裂的兵器和残破的箭头 C. 农田的工具 D. 农民的收获

  3.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赞美战争 B. 反思战争 C. 描述农田生活 D. 描绘地形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战乱后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 王昌龄的《出塞》: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写,反映了边疆的战乱和士兵的艰辛。

诗词对比:

  • 文同的《浅水原》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但文同的诗更侧重于历史战场的遗迹与现代生活的对比,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战乱后的自然景象和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同的创作背景。

相关查询

浣溪沙 浣溪沙(咏掠发) 一落索 菩萨蛮 洞仙歌 洞仙歌·雪云散尽 胡穆仲先生挽诗 筇竹杖赠天圣长老仁公仁有诗次其韵 谢石林赠湖石次其韵 奉隆福召命赴都过德清别业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拥开头的成语 殷天蔽日 串联 精约 秋高气爽 金字旁的字 挂冠归隐 包含玉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忽的成语 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苦口婆心 丶字旁的字 令月吉日 办公室 鬲字旁的字 立刀旁的字 方字旁的字 缿筩 环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