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15:11
原文展示:
漠漠轻云拨不开。江南细雨熟黄梅。有情无意东边日,已怒重惊忽地雷。云柱础,水楼台。罗衣费尽博山灰。当时一识和羹味,便道为霖消息来。
白话文翻译:
淡淡的云雾拨不开,江南细雨中黄梅已成熟。东边的太阳似乎有意无意,突然被雷声惊动。云彩如柱,楼台映水。罗衣染尽博山灰。那时一尝羹汤的滋味,便知道雨水的消息要来了。
注释:
- 漠漠:形容云雾轻淡而模糊。
- 拨不开:指无法驱散,形容云雾的缥缈。
- 细雨:指小雨,温柔细腻。
- 熟黄梅:黄梅成熟,寓意着丰收。
- 有情无意:形容东边的日光似乎有情,却又显得无意。
- 重惊:强烈的惊吓,指雷声带来的震动。
- 云柱础:形容云彩如同柱子,坚固而高耸。
- 水楼台:指水中倒影的楼台,形象美丽。
- 博山灰:博山是指博山茶,灰是指灰烬,形容衣服沾满的灰尘。
- 羹味:指羹汤的味道,代表美好的滋味。
- 霖消息:指雨水的消息,形容天降甘霖。
典故解析:
- 黄梅:在中国文学中,黄梅常象征着丰收与幸福。
- 霖:常用来形容连绵不断的雨,寓意着恩泽和滋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南宋杰出的词人和爱国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抵抗金朝侵略,作品风格豪放,情感深沉,尤其擅长豪放派词作。
创作背景:
《鹧鸪天》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诗人以抒发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相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描绘江南春雨和黄梅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人在抒情中融入了对时局的思考,细雨与黄梅的结合暗示了生活的滋润和希望。诗句中的“云柱础,水楼台”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清新的意境。而“罗衣费尽博山灰”则表现了诗人在这个环境中所感受到的辛劳与付出,增强了情感的深度。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深刻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漠漠轻云拨不开:描写轻云朵朵,给人一种宁静、模糊的感觉。
- 江南细雨熟黄梅:细雨滋润了黄梅,象征着春天的丰收。
- 有情无意东边日:东边的日光似有情感却又无意,传达出一丝无奈。
- 已怒重惊忽地雷:突然的雷声令人惊讶,暗示着天气的变化。
- 云柱础,水楼台:描绘了自然景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 罗衣费尽博山灰:形象地表达了劳动者的辛劳与不易。
- 当时一识和羹味,便道为霖消息来:通过羹味的体验,象征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柱础”比喻云彩的雄伟。
- 拟人:如“有情无意”赋予日光以情感。
- 对仗:如“云柱础,水楼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思索,充满了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着柔和与变幻。
- 细雨:代表着温柔与滋润。
- 黄梅:象征着丰收和希望。
- 雷:象征着突发的变化和警觉。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江南:常被视为文人墨客向往之地,代表着诗意生活。
- 黄梅: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隐喻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漠漠轻云拨不开”所描绘的意境是:
A. 宁静 B. 吵闹 C. 忧伤
答案:A
-
“江南细雨熟黄梅”中的“黄梅”象征了:
A. 失败 B. 丰收 C. 悲伤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云柱础”主要是指:
A. 高耸的建筑 B. 美丽的云彩 C. 形态各异的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的作品均表现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但辛弃疾的词多表现豪情壮志,而李清照则更为细腻柔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