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1:07
承天寺
李弥逊 〔宋代〕
宿雨洗苍骨,峰峦发新秀。
寻幽蹑奇踪,腾踏众山囿。
层林销岩隈,空兀见危构。
空高望浮黎,静圣带灵鹫。
我来风雨秋,白雾欲昏昼。
但闻百川赴,鸣玉写寒窦。
岳示必页峨,路绝不得簉。
攀缘仰胁息,坐右俯长溜。
带露摘山芎,披榛觅仙酎。
山光晚逾清,云壑若相授。
终期烂漫游,阳乌欲回咮。
更约十日留,曾子缓蹄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游玩时的感受。宿夜的雨水洗净了苍翠的山骨,峰峦之间显露出新的奇秀。作者在幽静的山中寻找奇迹,踏足众多的山川之中。层层林木消融在岩石的阴影里,空旷的高处可以看到险峻的构筑。高空中眺望浮动的黎明,宁静的圣地带着灵鹫。
我在风雨的秋天到来,浓雾将白昼笼罩。只听见百川奔涌的声音,像玉石在寒窟中鸣响。山岳高耸如书页,山路断绝无法攀登。我攀缘而上,仰望着山腰,坐下则俯瞩长流。
带着露水采摘山中的香草,披开灌木寻找仙酎。山光在傍晚愈加清晰,云壑似乎在相互传授。最终我希望能在这里酣畅游玩,太阳欲要回归时,约定在此多待十天,曾子缓缓而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著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李弥逊游览承天寺时,受自然景色和静谧环境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沉思。
这首诗以承天寺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山水间的游历,渗透了深厚的哲理和感悟。开篇即以“宿雨洗苍骨”引入,展现了大自然的清新与灵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峰峦”、“层林”、“白雾”等,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诗人在高山之中探幽寻胜,表现出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如“我来风雨秋,白雾欲昏昼”,描绘了在秋日微雨中,作者的思绪渐渐沉淀,仿佛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后半部分则通过“带露摘山芎,披榛觅仙酎”,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似乎在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生态度的哲学探索。通过山水之游,展现出一种追求自由、渴望超脱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宿雨洗苍骨”指的是什么?
A. 夜雨洗净山体
B. 白天的阳光
C. 风吹过的声音
“静圣带灵鹫”中的“灵鹫”象征什么?
A. 美丽的鸟
B. 神灵的象征
C. 寻找食物的动物
诗人希望在承天寺停留多长时间?
A. 一天
B. 十天
C. 二十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承天寺》与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均描绘了山水的美景与内心的思考。李弥逊的作品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直观描写,而王维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情感。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均为了解古典诗词及其艺术特点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