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00:32
嘉祐中,翰林学士承旨邓公圣求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
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间。
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试馆职,与圣求会宿玉堂,偶话旧事。
圣求尝作《元次山洼樽铭》刻之岩石,因为此诗,请圣求同赋,当以遗邑人,使刻之铭侧。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
忆従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
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
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
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崖半入云涛堆。
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杯饮无樽罍。
尔来古意谁复嗣,公有妙语留山隈。
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
当时相望不可见,玉堂正对金銮开。
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摧。
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
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
请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00:32
作者:苏轼 〔宋代〕
春江渌涨蒲萄醅,
武昌官柳知谁栽。
忆従樊口载春酒,
步上西山寻野梅。
西山一上十五里,
风驾两腋飞崔嵬。
同游困卧九曲岭,
褰衣独到吴王台。
中原北望在何许,
但见落日低黄埃。
归来解剑亭前路,
苍崖半入云涛堆。
浪翁醉处今尚在,
石臼杯饮无樽罍。
尔来古意谁复嗣,
公有妙语留山隈。
至今好事除草棘,
常恐野火烧苍苔。
当时相望不可见,
玉堂正对金銮开。
岂知白首同夜直,
卧看椽烛高花摧。
江边晓梦忽惊断,
铜环玉锁鸣春雷。
山人帐空猿鹤怨,
江湖水生鸿雁来。
请公作诗寄父老,
往和万壑松风哀。
在春江水面上,酒酿的味道飘荡,武昌的柳树,不知是谁栽种的。我回忆起在樊口喝春酒,沿着小路走上西山去寻找野梅。西山的高度有十五里,风助我飞翔,像是要把我托举到高处。和朋友一起游玩,困倦地在九曲岭上打盹,醒来后独自走到吴王台。向北看中原,究竟在何处,只看到落日低垂,映照着黄昏的尘埃。归来时在解剑亭前的路上,苍翠的山崖半入云涛之中。浪翁醉酒的地方如今依然存在,石臼里饮酒却没有酒樽。自古以来的情怀,谁能接续?你留下的妙语,犹在山边。至今好事者清理草丛,常常担心野火烧灼青苔。那时相望却不可见,玉堂正对着金銮殿。哪里知道白头之年同在夜里守夜,躺在床上看着椽子上的烛光,花瓣随风飘落。江边的清晨梦中突然惊醒,铜环与玉锁声声作响,如春雷轰鸣。山中人空荡荡,猿鸣鹤怨,江湖水面上鸿雁归来。请你为父老作诗,相送万壑松风的哀愁。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作品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祐元年,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冈,与武昌相望,常常游历西山。诗中描绘了他与友人邓公在西山游玩的情景,以及对故乡和过往的怀念。
《武昌西山(并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友人情谊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情景,展现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开头部分采用了“春江渌涨蒲萄醅”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春意盎然的气氛,清新而又充满活力。
随着诗意的发展,苏轼将视线转向西山,描述了自己在山上游玩的经历,包括寻找野梅的乐趣以及和朋友共度时光的惬意。诗中“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展现了作者游山的豪情,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而在后面部分,苏轼则将视野转向更为深邃的思考。他在“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中,表达了对历史沧桑与人生无常的感慨。此时的他已然意识到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苦短,尤其是“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摧”一句,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思索。
整首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作为背景,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既有对友人情谊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感慨,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友人和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西山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感慨,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忧伤与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武昌官柳”指的是什么?
a) 柳树
b) 松树
c) 桃树
诗人在哪一年写下《武昌西山(并叙)》?
a) 嘉祐元年
b) 元祐元年
c) 宋仁宗年间
“西山一上十五里”中的“十五里”意指什么?
a) 山的高度
b) 距离
c) 时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