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4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9:10
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
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
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
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
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
我背着剑走出北门,乘船驶向东海。
一只鸟在海上飞翔,云彩仿佛是帝王的女儿。
美丽的面容溺水而死,精卫白白留下名声。
怨恨积累却只是心愿,微弱的力量终究无法实现。
西山的树木和石头都已经消尽,巨大的山谷何时能够平息?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精卫填海的传说源自《山海经》,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因溺水而死,化为一种鸟,誓言要用泥土和石头填平大海,以报仇于海。这一典故表达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
作者介绍
岑参,唐代诗人,字子美,号青门,山西人。他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边塞诗,描述了边疆的壮丽景色与战士的情怀。岑参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精卫》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诗中通过精卫的象征,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愤慨。
《精卫》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诗人在开篇以“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的豪情展现出一种出征的壮志。接下来的“云是帝女灵”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带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意象,仿佛在描述一种理想的境界。然而,诗人的情感逐渐转向沉郁,尤其是在“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一句中,精卫化身的悲剧让人感受到无奈与惋惜。诗人通过这只鸟的形象,展现了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由激昂转向沉重,最后以“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结束,表达了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失落感。这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反思,也折射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织,使得《精卫》成为一首兼具哲理与情感的经典之作,值得反复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精卫的执着与无奈,展现了对理想追求的坚韧与对命运的思考。诗人以悲剧性的视角,反映出人们在追求理想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负剑出北门”中的“负剑”意指什么?
A. 背负着剑
B. 拿着剑
C. 不再使用剑
精卫填海的传说源自哪本古书?
A. 《诗经》
B. 《山海经》
C. 《论语》
诗中“西山木石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
B. 失落与无奈
C. 快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