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石犀》

时间: 2025-05-04 10:40:35

诗句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0:35

原文展示:

石犀
作者:岑参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白话文翻译:

江水刚开始荡漾,蜀地的百姓几乎成了鱼。
如果没有你这石犀,怎么能安居乐业?
才明白李太守,连大禹也不及他。

注释:

  • 潏(huó):水波荡漾的样子。
  • 尔(ěr):你,这里指代“石犀”。
  • 邑居:居住在城市或乡邑中,安居乐业。
  • 李太守:指李冰,古代蜀地的太守,以治水著称。
  • 伯禹:指大禹,古代治水伟人,治水有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边疆风光和军旅生活。他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多地官职,所作诗歌常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岑参任职蜀地期间,表达了他对蜀地水利治理的关注,以及对李冰治水成就的赞美。诗中提到的“石犀”是指石犀牛,象征着力量和稳定,通过石犀的存在来反衬蜀地民众的安宁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石犀》运用了简练而生动的语言,表现了岑参对蜀地水利治理的思考与赞美。首句“江水初荡潏”通过描绘江水的荡漾,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自然气息,展现了蜀地的自然环境。接着,诗人以蜀人“几为鱼”引出水利问题,表现出蜀地人民因水而困扰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们生活的紧迫感。

“向无尔石犀”一句,诗人以石犀的象征,强调了水利治理的重要性,暗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治理与保护,蜀地人民的生活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最后一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则是对李冰治水功绩的肯定,表现了对历史治水英雄的反思和对现实治水者的赞美,显示出诗人对治水事业的深刻理解与赞赏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水初荡潏:描绘出江水刚开始波动的情景,给人以生动的想象。
  • 蜀人几为鱼:表明蜀地百姓的生活困境,如同鱼在水中挣扎,隐喻他们面临的挑战。
  • 向无尔石犀:石犀象征着安稳与保护,强调其在蜀地生活中的重要性。
  • 安得有邑居: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若没有水利治理,民众难以安居。
  • 始知李太守:点出李冰的治水功绩,表现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 伯禹亦不如:将李冰与大禹相提并论,表明李冰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蜀人比作鱼,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们的生活困境。
  • 对仗:全诗平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石犀象征着治理与安稳,反映出治水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着生活的源泉,同时也暗含着水患的隐忧。
  • 石犀:象征着坚固和安稳,代表着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
  • 蜀人: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石犀”象征着什么? A. 力量与保护
    B. 浪漫与爱情
    C. 战争与斗争

  2. “蜀人几为鱼”中的“几”为何意? A. 很多人
    B. 几乎
    C. 一些

  3. 李太守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李冰
    C. 李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为边塞诗,表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岑参的诗歌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岑参与王之涣的边塞诗风格有异,岑参更注重现实问题的反映,而王之涣则多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两者虽然题材相近,但情感表达与语气各有不同,展示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岑参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眼儿媚(南叔兄生日用前韵五月六日) 眼儿媚 旅情 眼儿媚 清明时节馀寒殢人,燕子不来,悄然有感 眼儿媚 眼儿媚 有怀苔萍女史,并示子潇芳洲 眼儿媚 书唐伯虎所画美人 眼儿媚 上冢 眼儿媚 画眉 眼儿媚 美人晓妆图,王元泽体。 眼儿媚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方兰生门,不得不锄 时主 子字旁的字 承天之祜 豸字旁的字 熏香荀令 门字框的字 饱食思淫欲 月字旁的字 清辞丽句 一不拗众 乙字旁的字 榴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暴敛 雅思 尨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