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1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19:20
村巷秋舂远,
禅房夕磬深。
饥蚊常绕鬓,
暗鼠忽鸣琴。
薄薄寒相中,
棱棱瘦不禁。
时成洛下咏,
却似越人吟。
在村庄的巷道里,秋天的晚风显得遥远,
禅房中传来的晚钟声幽深而清晰。
饥饿的蚊子常在我的鬓发周围飞舞,
而暗处的老鼠却忽然奏起了琴声。
薄薄的寒意包裹着我,
我那瘦弱的身体难以承受。
时常吟唱洛阳的诗句,
却又像是越地的歌声。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文,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病中夜坐》创作于诗人身体虚弱之际,通过对夜晚孤独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他在病痛中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此时正值秋季,诗人身心俱疲,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无奈。
《病中夜坐》是一首充满忧愁与思考的诗作,诗人在病中独坐,夜深人静,周围的环境与自身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诗的开头通过“村巷秋舂远”描绘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冷清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接着,诗人描写了禅房中悠远的钟声,与周围的静谧形成了呼应,展现出他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饥蚊常绕鬓,暗鼠忽鸣琴”一句,将自然界的生灵与诗人内心的烦恼紧密结合,饥饿的蚊子和老鼠的琴声象征着诗人心中无法驱散的忧虑与烦恼。接下来的“薄薄寒相中,棱棱瘦不禁”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因病而感到的无力与寒冷,身体的虚弱与内心的孤寂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更显沉重。
最后两句“时成洛下咏,却似越人吟”,则表露出诗人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故乡的思念,洛阳与越地的诗歌象征着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尽管身处病痛之中,心中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合了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邃的情感。
村巷秋舂远
描述村庄的秋天,远离喧嚣,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禅房夕磬深
禅房的钟声在傍晚显得格外悠远,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的向往。
饥蚊常绕鬓
饥饿的蚊子在周围飞舞,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烦恼。
暗鼠忽鸣琴
黑暗中老鼠的琴声,象征着潜在的烦恼和忧虑。
薄薄寒相中
体会到秋季的寒冷,强化了孤独感。
棱棱瘦不禁
诗人因病而显得瘦弱,体现出身体的无力。
时成洛下咏
诗人吟唱洛阳的诗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却似越人吟
诗歌的情感像越地的歌声,表露出一种抒情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描写病中的孤独与思考,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对过往的怀念。诗人在病痛中反思生活,虽身处困境,但内心依然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病中夜坐》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禅房”象征什么?
诗中“饥蚊常绕鬓”中的“饥蚊”主要象征了什么?
这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出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分别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忧虑,反映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