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5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56:03
将发还乡示诸弟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岁阳亦颓止,林意日萧瑟。
云胡当此时,缅迈复为客。
至爱孰能舍,名义来相迫。
负德良不赀,输诚靡所惜。
一木逢厦构,纤尘愿山益。
无力主君恩,宁利客卿璧。
去去荣归养,怃然叹行役。
时光飞逝,阳光也渐渐消逝,树林的景象日益萧条。
在这样的时刻,何必再与他人交往,自己却像一个流浪者。
至亲至爱的人,谁能够舍弃?名利的压力来得如此迫切。
虽然我没有什么德行,但我诚心相待却也不吝惜。
一棵树遇到屋檐,期盼着能增加些许山间的尘埃。
我无力去主宰君王的恩宠,宁愿将利益交给客卿们。
离开,回归故乡生活,心中不禁叹息这行旅的辛苦。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平甫,唐代著名政治家及诗人。其一生历任多职,曾为宰相,以清白之名著称,诗风典雅、情感真挚。他的作品多描写人生感悟、政治理想及对故乡的思念。
此诗写于张九龄即将回乡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名利官场的无奈与感慨。诗中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在岁月流逝、人生变化的背景下,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将发还乡示诸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面临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的开头用“岁阳亦颓止”引入,给人一种沉重的时光感,接着“林意日萧瑟”则进一步渲染出凄凉的氛围,仿佛在预示着人生的悲哀。接下来的“云胡当此时,缅迈复为客”则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在名利与亲情之间感到无奈和焦虑。
“至爱孰能舍,名义来相迫”一句,深刻揭示了在仕途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名利的诱惑让人难以割舍至爱,充满了无奈与苦涩。诗人虽然自觉“负德良不赀”,却仍然愿意“输诚靡所惜”,体现出他对真诚待人的坚持与执着。
整首诗在思乡的情感中,夹杂着对名利纷争的反思与无奈,似乎在问: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是否失去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张九龄通过这种情感的交织,让人感受到他对人生深沉的思考以及对归乡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对名利的反思,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无奈与感慨。诗人在离别之际,既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真情与归属。
“岁阳亦颓止”中的“颓止”是什么意思?
A. 消逝
B. 繁盛
C. 持续
D. 变幻
诗中提到的“至爱孰能舍”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
A. 名利
B. 亲情
C. 仇恨
D. 友情
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情感,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点?
A. “去去荣归养”
B. “云胡当此时”
C. “无力主君恩”
D. “负德良不赀”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张九龄的诗更显内心的挣扎与沉重,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情。两者都涉及对离别的感慨,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