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2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8:29:35
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
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
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
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
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
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从前有个住在河边的老人,谁能知道他是隐士还是仙人呢?
他的名字至今无人知晓,只有这些诗句在世间流传。
他的身影因沉静而模糊,所说的话却仍然有深意。
那精灵究竟去往何处,只有这座庙宇依旧存在。
道理在于悠长的天命,风云变化带来智慧的篇章。
从此化育天下,清净的境地又从何而来呢?
张九龄(678年-740年),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字子容,号晨昏,晚号望海,曾任宰相。他的诗风清新俊逸,擅长五言诗,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是张九龄为配合朝廷的旨意而作,仿佛是在纪念河边的庙宇与隐士文化。此诗在时代背景中反映了道教思想和隐士文化的影响,表明了对于清净、自然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一位神秘老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和道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追求。诗的开头以“昔者河边叟”引入,瞬间带出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气氛,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接着,诗人通过对老人的身份的探讨,引发人们对世俗名利的思考,强调了真正的智慧与名声并无必然联系。
“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此句中提到的“坐忘”乃是道教的修炼状态,暗示一种对物质世界的超脱。接下来的“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则通过庙宇的存在,象征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寄托。整首诗的结构层层递进,既有对自然与隐士生活的赞美,也有对世间纷扰的淡然。
最后两句“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则进一步升华主题,强调了道理的深远与变化,传达出一种哲学思考:真正的智慧与清净,常常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显得稀缺而珍贵。
整首诗反映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表达了追求清净和智慧的理想。
诗词测试:
诗中的“河边叟”指的是哪个身份?
诗中提到的“精灵”指的是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