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1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10:1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巴山的夜雨使秋天的池塘水位上涨。什么时候我们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光,聊聊巴山的夜雨呢?
"巴山夜雨"是李商隐常用的意象,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巴山多雨,尤其是秋季,象征着忧愁与思念的情感。西窗烛则常在古诗中出现,代表着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团圆的渴望。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隐喻和复杂的感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到成都时期,表达了他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归乡的渴望。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中夜雨的意象更显得愁苦而深沉。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首诗在一个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开头两句以问句的形式引入,直接表达了对归期的无奈,反映出诗人对友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接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描写,运用自然景象传达出内心的忧伤与孤寂,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重聚的期待,"何当共剪西窗烛"中,剪烛的动作象征着亲密的交流与温馨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整首诗在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的交融中,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充满了人情味,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对友人或爱人的思念,展现了孤独与渴望团聚的情感。
诗词测试: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巴山夜雨”中的“夜雨”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的“西窗烛”意象代表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君问归期(qī)未有期,巴山夜雨涨(zhǎng)秋池。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共剪(jiǎn)西窗烛(zhú),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什么时候。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话:回头说,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