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1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19:54
原文展示:
至和无攫,至平无按抑。不知微妙声,究竟何従出。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白话文翻译:
这琴声是如此和谐,没有任何的杂音;这音调是如此平和,没有任何的压制与抑制。我不知道这微妙的琴音,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它散去了我心中的不平之气,洗净了我内心的烦躁与不和。我的心虽然存在,却也因这微妙的吟唱而感到宁静。
注释:
典故解析:诗中提及的“琴”在古代常常与高雅的情操和修身养性相关,体现了文人对音乐、艺术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婉约之词。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期,心中有许多不平与烦恼。通过听僧人的琴声,苏轼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了他对内心安宁的渴望。
诗歌鉴赏:
苏轼的《听僧昭素琴》是一首表现内心感悟的抒情诗。诗中通过描绘琴声的微妙与和谐,反映了诗人对心灵平静的渴望。开头两句“至和无攫,至平无按抑”,用对仗的手法,强调琴声的和谐与平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接下来的“微妙声,究竟何従出”,暗示着这种和谐的琴声似乎是来自于某种超脱的境界,让人难以捉摸。
随着琴声的流淌,苏轼的内心也逐渐被洗净,心中的不平和烦躁被琴音所化解。诗人在最后一句“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中,表达了尽管心中仍有存在的烦恼,但在琴声的抚慰下,他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美好。这种心灵的感受与琴声的细腻交相辉映,极具诗意,展现了苏轼对音乐与内心平静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对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整体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音乐的赞美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对生活的豁达与超然。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至和无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A. 杂音多
B. 和谐无杂
C. 声音刺耳
诗人在听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A. 不安与烦躁
B. 平静与安宁
C. 生气与愤怒
“此心知有在”的意思是什么?
A. 心中无烦恼
B. 心中仍有烦恼
C. 心中无所依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可以将苏轼的《听僧昭素琴》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风格却各有不同:苏轼更为细腻、情感丰富,而王维则更为简洁、清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