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5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58:51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种植红薯和紫芽的情景,生长得很旺盛,蔓延到四周的墙边。不要急于在春天争先恐后地让幽兰绽放,也不要在秋天争论霜菊的美丽。即使在寒冷的冬天,红薯也能在瓮中滋长,矗立得比农田更为挺拔。淇河边的白玉延绵不绝,难道还能再度经过这里吗?我不再思念马少游的往事。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的风格,注重生活的感悟和自然的描绘。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时值他被贬之际,在艰难的环境中却仍然能保持乐观的态度,温暖的田园生活给了他无限的灵感和寄托。
苏轼的《和陶酬刘柴桑》通过对种植红薯和紫芽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美。首句“红薯与紫芽”,直接引入了诗的主题,展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以幽兰和霜菊的比较,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沉思,同时也隐含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
在描绘了丰收的场景后,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自身处境的感慨。“穷冬出瓮盎”,显示了在逆境中仍然能够努力生存的坚定。而“淇上白玉延”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的怀念,表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既有生动的自然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的多重艺术风格,兼具清新自然与深邃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种植为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红薯与紫芽”象征什么?
A. 丰收与春天
B. 秋天与冬天
C. 友谊与思念
D. 战争与和平
诗的最后一句提及“马少游”,他代表什么情感?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友人的怀念
C. 对过去的追忆
D. 对自然的敬畏
诗中“穷冬出瓮盎”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消极
B. 乐观
C. 忧愁
D.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