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21: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21:17
吾亦爱吾庐,门前卖时蔬。
满担风露香,选择未始无。
苏子觅二顷,杨翁营一区。
两者况见成,自顾惭晨晡。
不妨瘦如竹,何急肥似壶。
向来鍊句痴,工拙分毫铢。
如今布袍下,识字村田夫。
诸公信余言,相从莫踟蹰。
我也爱我的小屋,门前出售时令蔬菜。
满载的菜篮子散发着清香,挑选的时候并非没有选择。
苏子(苏轼)寻求了两顷的田地,杨翁(杨万里)经营着一块地。
两者都已经见成效,我自己却在晨晡时分感到惭愧。
不妨瘦得像竹子,何必急于肥得像壶一样。
我向来对炼句执着,工巧与拙劣只在毫厘之间。
如今穿着布袍,识字的只是村里农夫。
诸位朋友相信我的话,大家都不要犹豫。
张镃,字仲明,号庐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田园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和人间生活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张镃的诗作常反映他对乡村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镜湖附近的隐居生活中,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清贫生活的自得。诗中提到的苏轼和杨万里,代表了田园诗人的典范,而张镃也在此阐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自我生活状态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淡泊。诗人在开头便直言自己对小屋的喜爱,简单的生活方式和门前的小摊,展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珍视。诗中提到的“满担风露香”,不仅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在对比中,苏轼和杨翁的田园生活被引入,形成一种互动的对比,诗人感到自愧不如。此时,诗人引入了“瘦如竹”和“肥似壶”的比喻,进一步突显了对生活的选择。诗人并不在意外表的丰腴,而更看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这种思想是对普通生活的一种升华。
最后,诗人在表达对村田夫的认同时,强调了知识与身份的关系,揭示出一种平民意识。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真实热爱,也暗含对古代士人风范的反思。整首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展现了张镃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清贫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繁华的淡泊,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瘦如竹”和“肥似壶”分别象征什么?
诗人对苏轼和杨翁的态度是怎样的?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