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

时间: 2025-07-27 16:44:06

诗句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6:44:06

原文展示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
作者:苏轼

半夜银山上积苏,
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
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白话文翻译

在半夜时分,银色的山顶上积满了露水,
早晨来到九条小路,伴随着车辙的痕迹。
涛声在江边,烟雾笼罩的水边,瞬间寂静无声。
肚子空空,心有诗情,衣衫也有结;
湿漉漉的薪柴如桂花般香甜,米粒如同珠宝般明亮。
在寒冷中吟唱,谁来陪我捻动胡须呢?

注释

  • 银山:比喻夜间被雪覆盖的山,形容其洁白如银。
  • 积苏:指的是积累的露水。
  • 九陌:指九条小路,象征着交通繁忙的场所。
  • 涛江烟渚:指江水的浪涛和岸边的烟雾,描绘出一种朦胧的景象。
  • 空腹:此时指诗人肚子饿,强调内心的空虚感。
  • 湿薪如桂:湿润的柴火如桂花一般,可能暗指桂花的香气。
  • 冻吟:在寒冷中吟唱,强调了寒冷的环境和孤独的心情。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作是苏轼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苏轼作为北宋的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感。他一生经历坎坷,曾多次被贬,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诗人面临着人生的困境与孤独,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感受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词作。诗中描绘了夜晚银山积露的景象,早晨的宁静与车辙的印记,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场景。随着诗句的深入,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半夜银山上积苏”,用“银山”来形容雪覆的山,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朝来九陌带随车”,则通过动态的描写将时光进行的变化呈现在眼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涛江烟渚一时无”,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更为静谧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波涛声和烟雾的描写更增添了神秘感。此时,诗人内心的空虚感也随之浮现,“空腹有诗衣有结”一语,既表达了身体的饥饿,也暗示了精神的追求。

最后两句“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与渴望,诗人渴望有知音共鸣,却又被寒冷的环境所孤立。整首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半夜银山上积苏:夜晚,银色的山上积聚了露水,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2. 朝来九陌带随车:清晨到来,九条道路上留下车辙的痕迹,展现了生命的流动与繁忙。
  3. 涛江烟渚一时无:涛声和烟雾交融,瞬间寂静,反映了内心的平静与思索。
  4. 空腹有诗衣有结:肚子空空,但心中有诗情,有衣衫的结,表现出即使在困境中仍有追求。
  5. 湿薪如桂米如珠:湿润的薪柴如桂花般香甜,米粒如珠,描绘出生活的美好。
  6. 冻吟谁伴捻髭须:在寒冷中吟唱,谁能陪伴我捻动胡须,流露出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山”比喻雪山,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湿薪如桂米如珠”,形成和谐美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类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内心的孤独,反映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山:象征纯洁与宁静,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 积苏:露水的积累,象征着诗人的思绪与灵感的滋润。
  • 涛江:象征着生命的奔流与变化。
  • 湿薪:象征着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 冻吟: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银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纯洁和宁静
    • B. 暴风雨
    • C. 繁华
  2. “空腹有诗衣有结”中的“空腹”指的是?

    • A. 肚子饿
    • B. 精神空虚
    • C. 两者都有
  3. 诗的最后一句“冻吟谁伴捻髭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快乐
    • C. 忧伤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但苏轼更关注于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往往侧重于内心的情感波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关查询

张六至 新晴 雨后池上 寄张徵古 寄天台司马道士 闺怨二首 闺怨二首·其一 高阳台·为荫阶老前辈题绿天草庵瀹茗图1893 青山湿遍 五月二十四日,宣武门西广西义园视亡儿小羊墓。是日为亡姬桐娟生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辛的词语有哪些 车字旁的字 卓尔独行 前生注定 流远 痛饮黄龙 冷冷清清 牛字旁的字 火字旁的字 业字旁的字 包含孝的成语 斤车御史 振结尾的成语 东推西阻 肉竹嘈杂 遮须国 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示字旁的字 闭关自主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