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2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6:29:13
次韵刘景文登介亭
作者:苏轼
泽国梅雨余,衰年困蒸溽。
高堂磨新塼,颇觉利腰足。
松根百尺井,两绠飞净渌。
流觞聚儿童,一笑为捧腹。
清风信可御,刚气在岩麓。
始知共此世,物外无三伏。
长歌入云去,不待弦管逐。
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涛沙少酝籍,高浪翻雪屋。
俯仰拊四海,百世飞鸟速。
远追钱氏余,近吊祖侯躅。
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玉。
谁似刘将军,逸韵谢边幅。
千言一挥手,五车不再读。
春岩彩鸡舞,月峡哀猿哭。
朝先鶗鴂起,暮与寒螀续。
我老废吟哦,赖君时击触。
従今事远览,发轫此幽谷。
清游得三昧,至乐谢五欲。
莫作狂道士,气压刘师服。
这首诗描绘了梅雨过后的泽国,感慨衰老与困顿。高堂上新磨的砖,感到腰腿稍微轻松。松根深植的井里,两根绳子飞快地净水而出。小朋友们聚在一起,流觞而笑,轻松愉快。清风可以抵挡酷热,刚毅的气质在山岩之间显露。此时才知道,活在这个世界上,物外没有三伏的酷热。长歌直入云天,不需要乐器伴奏。西湖的美丽如西子,烟雾缭绕如同轻描淡写的眉目。涛沙微酝,巨浪翻涌如雪屋。俯仰之间,四海皆在,飞鸟迅速穿行。远追钱氏的余风,近吊祖侯的踪迹。我的一生如同寄居一样,时间飞逝如同轻如羽毛的玉石。谁能像刘将军那样,逸致洒脱,超脱凡尘。千言万语一挥而就,书卷中的智慧不再需读。春天的岩石上彩鸡舞动,月峡中悲鸣的猿猴哀号。清晨,黄莺先鸣,傍晚与寒蝉相续。我年老而吟咏乏力,幸赖君子时常激励触动。从今往后,远离尘世的喧嚣,发轫于这幽谷之中。清游的乐趣得以三昧,至乐让五欲远去。不要做那狂妄的道士,压制刘师的气度。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势,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自然及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他在政治上屡遭贬谪,生活经历了许多波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次韵刘景文登介亭》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诗作,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开篇以“泽国梅雨余”引入,营造出一种湿润而又略显沉闷的氛围,随即转向对高堂新砖的细腻描写,象征着心灵的轻松与慰藉。接下来,诗人通过松根深井、儿童嬉戏等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童趣,进一步提升了诗的情感层次。
清风、长歌、烟树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自然图景,诗人在其中不仅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也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提到的“西湖真西子”,使得西湖的美丽与诗人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相互映衬,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对人生的思考逐渐显露,特别是在“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玉”中,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同时,诗人通过回忆刘将军的逸韵,表达出对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的渴望与向往。
整首诗思路清晰,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的感慨、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的“次韵刘景文登介亭”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天气?
a) 冬天
b) 春天
c) 梅雨季节
诗中提到的“西湖真西子”是指什么?
a) 西湖的景色
b) 西湖的美人
c) 西湖的历史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a) 轻松愉快
b) 感慨短暂
c) 忧愁烦闷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