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20:39
原文展示
送范西叔教授西归
乃祖至和间,忠谋书鼎彝。
但知陛下圣,岂知吾言危。
元佑爱君语,读者犹涕洟。
典刑今不亡,盛德故在兹。
岁晚子过我,秀若斋房芝。
持身蹈规矩,出语无瑕疵。
向来长安道,讵肯舍灵龟。
万里一泮宫,行囊几新诗。
湘出足幽胜,而水清涟漪。
登临岂不乐,邂逅枌榆思。
我懒抱僻学,绝弦理朱丝。
子独慕千载,悠然契心期。
岂不为我留,感此节物移。
临岐抚陈编,为子三噫嘻。
高深谅何极,循求有端倪。
原言勉事此,奕叶光前规。
白话文翻译
你的祖先在至和年间,忠诚的谋略被记载在鼎彝之上。
只知道陛下圣明,岂知我的言论危险。
元佑年间对君主的爱戴之言,读者读来仍感动落泪。
典范至今未失,盛德依然存在于此。
岁末你来访我,才华出众如斋房的芝草。
为人处世遵循规矩,言谈举止无瑕疵。
向来在长安道上,怎会舍弃灵龟。
万里之外的泮宫,行囊中装着几首新诗。
湘江之水幽静美丽,水面清澈泛起涟漪。
登高望远岂不快乐,偶然间思念故乡。
我懒于研究偏僻的学问,断弦理丝。
你独自仰慕千年前的贤人,悠然心领神会。
难道不是为我停留,感慨时节的变迁。
临别时抚摸着陈旧的书籍,为你发出三声叹息。
高深的道理何其深奥,循序渐进才能有所领悟。
愿你努力从事于此,光耀前人的规范。
注释
- 乃祖至和间:指范西叔的祖先在至和年间(宋仁宗年号,1054-1056年)。
- 忠谋书鼎彝:忠诚的谋略被记载在鼎彝(古代祭祀用的青铜器)上。
- 元佑爱君语:元佑年间(宋哲宗年号,1086-1094年)对君主的爱戴之言。
- 典刑今不亡:典范至今未失。
- 岁晚子过我:岁末你来访我。
- 秀若斋房芝:才华出众如斋房的芝草。
- 持身蹈规矩:为人处世遵循规矩。
- 出语无瑕疵:言谈举止无瑕疵。
- 向来长安道:向来在长安道上。
- 讵肯舍灵龟:怎会舍弃灵龟(比喻珍贵之物)。
- 万里一泮宫:万里之外的泮宫(古代学校)。
- 行囊几新诗:行囊中装着几首新诗。
- 湘出足幽胜:湘江之水幽静美丽。
- 而水清涟漪:水面清澈泛起涟漪。
- 登临岂不乐:登高望远岂不快乐。
- 邂逅枌榆思:偶然间思念故乡。
- 我懒抱僻学:我懒于研究偏僻的学问。
- 绝弦理朱丝:断弦理丝(比喻放弃学问)。
- 子独慕千载:你独自仰慕千年前的贤人。
- 悠然契心期:悠然心领神会。
- 岂不为我留:难道不是为我停留。
- 感此节物移:感慨时节的变迁。
- 临岐抚陈编:临别时抚摸着陈旧的书籍。
- 为子三噫嘻:为你发出三声叹息。
- 高深谅何极:高深的道理何其深奥。
- 循求有端倪:循序渐进才能有所领悟。
- 原言勉事此:愿你努力从事于此。
- 奕叶光前规:光耀前人的规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达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送别范西叔教授西归的作品。范西叔是一位学者,张栻在诗中赞扬了他的品德和学问,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和祝福。诗中融入了对儒家传统的尊崇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范西叔的赞美和送别,展现了张栻对儒家传统和友情的重视。诗中,张栻首先回顾了范西叔祖先的忠诚和智慧,以此来强调范西叔的品德和学问的传承。接着,他赞扬范西叔的才华和为人,将其比作斋房的芝草,形容他持身蹈规矩,言谈无瑕疵。在送别之际,张栻表达了对范西叔的期望,希望他能够继续发扬前人的规范,光耀前人的事业。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忠谋书鼎彝”、“秀若斋房芝”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通过对范西叔的赞美,张栻也表达了自己对儒家传统的尊崇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体现了张栻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乃祖至和间,忠谋书鼎彝:开篇即提到范西叔的祖先在至和年间的忠诚和智慧,被记载在鼎彝上,强调了范西叔的品德和学问的传承。
- 但知陛下圣,岂知吾言危:表达了张栻对君主的忠诚,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言论可能面临的危险。
- 元佑爱君语,读者犹涕洟:回顾元佑年间的爱君之言,读者读来仍感动落泪,强调了儒家传统中的忠诚和爱戴。
- 典刑今不亡,盛德故在兹:典范至今未失,盛德依然存在于此,强调了儒家传统的持久影响力。
- 岁晚子过我,秀若斋房芝:岁末范西叔来访,才华出众如斋房的芝草,形容他的才华和品德。
- 持身蹈规矩,出语无瑕疵:范西叔为人处世遵循规矩,言谈举止无瑕疵,进一步赞扬他的品德。
- 向来长安道,讵肯舍灵龟:向来在长安道上,怎会舍弃灵龟,比喻范西叔不会放弃珍贵之物。
- 万里一泮宫,行囊几新诗:万里之外的泮宫,行囊中装着几首新诗,形容范西叔的学问和创作。
- 湘出足幽胜,而水清涟漪:湘江之水幽静美丽,水面清澈泛起涟漪,形容范西叔的学问和创作。
- 登临岂不乐,邂逅枌榆思:登高望远岂不快乐,偶然间思念故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我懒抱僻学,绝弦理朱丝:我懒于研究偏僻的学问,断弦理丝,比喻放弃学问。
- 子独慕千载,悠然契心期:范西叔独自仰慕千年前的贤人,悠然心领神会,形容他的学问和品德。
- 岂不为我留,感此节物移:难道不是为我停留,感慨时节的变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临岐抚陈编,为子三噫嘻:临别时抚摸着陈旧的书籍,为你发出三声叹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 高深谅何极,循求有端倪:高深的道理何其深奥,循序渐进才能有所领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
- 原言勉事此,奕叶光前规:愿你努力从事于此,光耀前人的规范,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秀若斋房芝”、“讵肯舍灵龟”等,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
- 对仗:如“持身蹈规矩,出语无瑕疵”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拟人:如“湘出足幽胜,而水清涟漪”等,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尊崇儒家传统和珍视友情。通过对范西叔的赞美和送别,张栻表达了自己对儒家传统的尊崇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融入了对儒家传统的尊崇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体现了张栻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鼎彝:古代祭祀用的青铜器,象征忠诚和智慧。
- 斋房芝:斋房的芝草,象征才华和品德。
- 灵龟:比喻珍贵之物,象征学问和智慧。
- 泮宫:古代学校,象征学问和教育。
- 湘水:湘江之水,象征幽静美丽和清澈。
- 枌榆:故乡的象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陈编:陈旧的书籍,象征学问和传统。
意象分析:
这些意象在诗中起到了丰富诗歌内涵和增强艺术表现力的作用。通过这些意象,张栻不仅赞扬了范西叔的品德和学问,也表达了自己对儒家传统的尊崇和对友情的珍视。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鼎彝”象征什么?
A. 忠诚和智慧
B. 财富和权力
C. 学问和教育
D. 美丽和清澈
-
“秀若斋房芝”形容范西叔的什么?
A. 才华和品德
B. 学问和智慧
C. 财富和权力
D. 美丽和清澈
-
诗中提到的“灵龟”比喻什么?
A. 珍贵之物
B. 学问和智慧
C. 财富和权力
D. 美丽和清澈
-
“湘出足幽胜,而水清涟漪”形容什么?
A. 才华和品德
B. 学问和智慧
C. 财富和权力
D. 美丽和清澈
-
诗中提到的“陈编”象征什么?
A. 忠诚和智慧
B. 财富和权力
C. 学问和传统
D. 美丽和清澈
答案:
- A
- A
- A
- D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朱熹的这首诗也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儒家传统的尊崇,与张栻的这首诗有相似的主题。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的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与张栻的这首诗有相似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朱熹的《观书有感》与张栻的这首诗: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儒家传统的尊崇,但朱熹的诗更加注重对学问的思考,而张栻的诗更加注重对友情的珍视。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与张栻的这首诗: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但陆游的诗更加注重对故乡的描写,而张栻的诗更加注重对友人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收录了宋代众多诗人的作品,包括张栻的这首诗。
- 《宋代文学史》:程千帆著,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作品。
- 《张栻诗文集》:收录了张栻的全部诗文,是研究张栻文学的重要资料。